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理

1.排便反射的反射弧:

直肠感受器-传入神经(盆内脏神经、腹下神经)-脊髓腰骶段的初级排便中枢(受高级中枢控制)-传出神经(盆内脏神经)-直肠。

粪便形成后,肠蠕动使各部结肠收缩,将粪便推向远段结肠,这种蠕动由结肠肝曲开始,每日2-3次,以每分钟1-2CM的速度推进到左半结肠,直到乙状结肠贮留。但在接受后或早晨起床后,由于胃结肠反射或体位反射而引起结肠总蠕动,以每小时10cm速度推进,如乙状结肠内存有的粪便进入直肠内,蓄积足够数量时(约300克)对直肠壁产生足够的压力,刺激肠壁感受器发出冲动,冲动经盆内脏神经传入脊髓腰骶段的初级排便中枢,使之兴奋并上传到大脑皮层产生便意。①如情况允许,大脑皮层向下发出兴奋性冲动,是脊髓排便中枢兴奋,盆内脏神经兴奋、腹下神经(交感神经支配肛门内括约肌)和阴部神经(躯体神经支配肛门外括约肌)被抑制,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同时膈神经、脊神经兴奋,膈肌下降、腹肌收缩,增加腹压,促进粪便排出体外。②如情况不允许,通过腹下神经和阴部神经兴奋,肛门内、外括约肌收缩,制止粪便排出。即排便反射受到抑制。直肠内的粪便返回乙状结肠和降结肠,这一过程称为结肠逆蠕动。粪便在肠道内停留过久,水分被过度吸收,造成粪便干燥,排便困难。如果经常抑制排便反射,使直肠对粪便压力的刺激阈值提高(需要更大的压力才能产生便意)。

2.结肠左曲以下的肠管的神经支配:

2.1内脏运动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2.1.1交感神经:交感神经胞体位于腰段脊髓(L1-2)侧角的中间外侧柱。交感神经的功能是抑制肠蠕动、抑制肠道腺体分泌,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产生便秘。

2.1.2副交感神经:支配结肠左曲以下肠管的副交感神经胞体位于骶髓(S2-4)中间灰质,节前纤维随骶神经(S2-4)前根出骶前孔。从骶神经前支(S2-4)分出组成盆内脏神经,加入直肠两侧的盆丛,随盆丛的分支行走,到器官旁/内节换元。副交感神经的功能是促进肠蠕动、促进肠道腺体分泌。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腹泻。

2.2内脏感觉神经:直肠的感觉传入主要由骶内脏神经向中枢传递,随交感神经传入仅居次要[1]。

2.3躯体神经:肛门外括约肌属于横纹肌,接受阴部神经(S2-4)支配。

3.发病机理

3.1 L1、L2椎体半脱位(椎间盘因素)致通过该椎间孔卡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受到卡压,导致部分交感神经传出纤维损伤而造成交感神经(腹下神经)功能低下,相对而言,此时副交感神经功能相对亢进,肠蠕动加快、肠液分泌增多、产生腹泻。肠粘膜肿胀而致肠粘膜上的感受器受到牵张,感受器阈值下降,肠道处于高敏状况,这类病人在进食一些刺激性食物、牛奶、冰啤酒等等可以导致腹泻。由于肠道的运动功能失调,可能产生腹痛症状。

3.2 L1、L2椎体半脱位(关节突关节因素)致通过该椎间孔卡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受到卡压,人体通过负反馈调节,导致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产生便秘。由于交感神经纤维作为传入神经居于次要地位,所以临床上以腹泻或大便不成型更为多见。

3.3骶髂关节半脱位时,尤其是PIIn(髂骨相对于骶骨向后向下和向内移位)时,坐骨结节向前向上和向外移位,使得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被拉紧,卡压从两条韧带中穿过的阴部神经,导致其功能障碍,肛门外括约肌功能下降而产生肛门失禁。

3.4神经系统对肠道的营养性作用的缺失,改变肠道环境,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3.5长期的肠道功能性疾病可能会导致肠道的器质性疾病。

参考文献

[1]边冠鹤等,猫大肠各部的初级传入神经来源及节段性分布一HRP法研究,锦州医学院学,1993,14(2):1-4

[2]朱大年,王庭槐.生理学.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3]李国彰,神经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4]柏树令,系统解剖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5]蒋文华,神经解剖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6]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7]王怀经主译,奈特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8]崔益群主译,奈特人体神经解剖彩色图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