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末倒置的思想:让曹操差点毁掉基业;让孙权引发朝政动荡

最近逛悟空问答,看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如下图:

看到这个问题,大家可能跟我一样会想:曹植为什么可以成为继承人?我想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点。

在历史上,曹植一度成为继承人的热门候选人。但曹植无心争夺皇位,便以“不遵轨度、放荡不羁”的形式让曹操主动放弃选他,确认嫡长子曹丕为继承人。

曹植是真的不想成为继承人吗?我觉得不是。其实,曹植知道这个位置就是一块“烫手山芋”,如果自己成为继承人,就会受到兄长曹丕的算计。一旦形成这种兄弟不睦的局面,那么曹氏政权就会像袁绍、刘表一样,瞬间土崩瓦解。这也是曹植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在《三国志》注引的《魏略》中,可以在曹植和曹彰的一段对话中,找到曹植的忧虑点:

(曹)彰至,谓临淄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

所以,曹植果断放弃成为继承人的选择是明智之举。

要说曹植为什么会成为继承人的候选人我总结出一条关键因素:就是受到“本末倒置”的影响。本末倒置,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主次不分;放在历史上叫做长幼无序,嫡庶不分。对应的放在曹植身上就是长幼无序,而引起这本末倒置的现象还得归咎于曹操。

曹操的危机

曹操有二十多个儿子,但在诸多的儿子中,才能出众、能得到曹操喜欢的仅有四位,分别是

曹丕、曹彰、曹植、曹冲,其中前三位都是嫡子,只有曹冲是庶子。若延续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曹丕当选继承人是当仁不让的事实。可是,曹操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嫡长子曹丕虽好,但聪明伶俐,讨人欢心的程度却不及曹冲和曹植一般,便有了弃长立幼的想法。

曹冲之逝,谁之幸?

曹冲: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他从小聪慧,又能明察秋毫,俨然一位小“明君”。光这点就让曹操深爱不已,并数次对群臣表面,日后要传位于他。可惜,曹冲命不好,年十三岁,就因疾病早夭,让曹操惋惜不已。

及亡,甚哀。文帝宽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

曹操说,这是曹丕的幸运。换个角度来看的话,何尝不是曹操的幸运呢?偏爱幼子,欲传大位,这不就和袁绍、刘表一样昏庸吗?到头来,曹操传位给了曹冲,作为嫡长子的曹丕会有什么感想,岂能拱手相让呢?

所以,曹冲的早逝,对于曹丕是好事,少了一位竞争者;对于曹操也是好事,避免了因为宠爱幼子,冷落嫡长子导致兄弟不睦的现象发生。

曹植的退出,曹丕的上位

上文提过,曹植因文采天赋出众被曹操宠爱,甚至欲立他为继承人。曹植为了避免步“袁、刘”后尘,屡犯出轨之事,让曹操对他的宠爱日渐消落。从而让曹丕抓住机会,确定为继承人。

曹丕继位后,对于曹植的威胁是历历在目,可是他又不忍心杀害同胞兄弟,便给曹植一个保命的机会,让他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曹植凭借诗词天赋,以一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打动了曹丕,躲过了杀身之祸。

曹植的机智让曹操“废长立幼”的计划“落空”,避免了一场兄弟相争的“祸事”。因此,曹操的“本末倒置”思想并未阻碍到魏国的发展。反倒是和魏国一江之隔的吴国,却因为“本末倒置”的影响,引发了朝政动荡,成为吴国灭亡的开端。

吴国灭亡的开端

曹植真是曹操的好儿子,实在是不坑爹。而让曹操羡慕不已的孙权,却遇到了坑爹的儿子。

孙权有七个儿子,长子孙登作为太子有贤德美名。可惜,年仅三十三岁就早逝。临终前,孙登极力推荐三弟孙和成为太子。

皇子和仁孝聪哲,德行清茂,宜早建置,以系民望。《三国志·吴书·主五子传》

赤乌五年(公元242年),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同时立四子孙霸为鲁王,享受太子待遇。

孙权此举,不仅是以庶干嫡,还不遵轨度。既以立太子,就该把诸王外派镇守四方,如齐王孙奋、琅琊王孙休一样到封地驻守。而单独把鲁王留在宫内,还以太子的待遇对他,使吴国多出一个“太子”。

孙权此举嫡庶不分,本末倒置,是他晚年最大的败笔。

鲁王孙霸丝毫不避讳享受这等超规格的待遇,还起了觊觎之心。通过联合全公主及一帮阿谀奉承的大臣来诋毁太子孙和,试图让孙权废掉太子,好让自己登临大位。

可事与愿违,孙霸非但没有因为太子被废而登上大位,反倒丢了性命。原因就是支持太子的一帮大臣,不断向孙权进谏,惹恼了孙权导致被杀和流放。而鲁王一党,也受此影响遭到同样下场,鲁王本人则被赐死。最为可惜的是,本来有贤德之名的太子孙和也受此牵连被废为南阳王。

此事也为吴国后面的政局埋下了隐患,正如陈寿所说“孙亮童儒无贤臣辅佐”,就是因此事而起。

吴国从少帝开始,朝政大都为权臣把控,而权臣又都是奸邪之徒,不仅玩弄权术,还擅自废立皇帝,从而引发吴国的皇位动荡。

最后,对比一下曹操和孙权:二者都是当世英雄,也都在继承人的选择上糊涂一时。纵使有袁绍、刘表这样鲜活的例子,他们还是无法吸取深刻教训,仍是我行我素,违背“宗法制原则”,才出现这“本末倒置”的现象。

所幸曹操有个好儿子,帮助避免了祸事发生;孙权则没有这么幸运,眼睁睁的看着吴国走向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