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无论是为了成长还是赚钱,考虑主语是都应该是“我”

我们利用阅读吸收知识,通过写作加强记忆并对知识加以整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诸多阻碍,比如

读什么、怎么读?写什么、怎么写?怎么评论?这些问题本质上都与我们身处的环境内的“噪音”有关系

包括:别人说这本书不错,那一本看样子也不错;每天10分钟听一本书,省钱省时间;热点又来了,赶紧跟风写评论追流量;这样写或者那样写更赚钱;这些脑海中的“噪音”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思考,那么如何处理他们呢?

阅读与写作的断舍离


追逐潮流的今天,除了家里塞满了并不常用的东西,还有不断接受未过滤的新信息,时间长了,对于阅读而来的知识我们的大脑也由主动摄入变成被动了接收了。

早晨起来要去支付宝收“能量”;吃饭时候刷朋友圈;工作之余听本书;下班接孩子上课时候打盘游戏或者看会书;晚上终于到了真正属于自我的时间,写下今天心情或者网上去评论。至此才发现没啥可写的了,是信息太多整理不过来,还是无用的知识摄入太多了呢?

山下英子与《断舍离》

自从读了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以后,我对自我在平台写作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无论是为了成长还是赚钱,考虑主语是都应该是“我”。阅读与写作也一样,要从“我”开始进行整理整顿,从而达到一种个性化思考的角度,所以每一个人都会在读完它以后获得有关“我”的思考,今天我主要介绍我在阅读与写作的思考:

阅读与写作的断舍离:

断掉无关“我”的被动思考。比如游戏、收能量是否正在帮助我休息;舍弃与“我”成长无关的事情。比如这本书对于“我”的影响在哪里;脱离附庸着“我”的执念,让“我”释放自由视角。比如总有一天我会减肥的;

阅读与写作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过程,而是与我认知相关联的。如果只要读了就能写出来,那我也就不存在独特的个性了。这个里的个性就是对信息的思考角度与信息产生的关联轴。

张文宏主任


比如在新闻中看到张文宏建议"不喝粥"这个题目,很多人看来题目就直接就去评论,这样的评论并不真实,往往受到情绪的影响,甚至会歪曲事实。

这里的情绪就是被动思考,是带入进来的,所以首先就是要断掉被动的情绪思考介入。其次考虑此类信息对“我”是否有帮助,试问我是否经常喝粥?假如我每天都是喝粥的,我们再进入思考角度与空间问自己,喝粥与张文宏的建议没有关系?

从之前的提问中,我们大脑就开始对信息进行检索与比对,通过搜索发现张文宏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疫情期间提供很多好的建议。所以接下来我们就应该仔细去看正文内容的描述,后来才发现,这篇说得是营养摄入的问题。以此来看合理利用断舍离能够帮助阅读与写作的进步,整理认知的过程。

从《断舍离》找到“我”

阅读与写作的思考过程相对整理家务来讲更短,甚至只有几秒钟,但却是生活经常遇到的问题。《断舍离》这本书教你整理物品的同时也在进化你的思维,同时还在启迪你的个性化,我从《断舍离》中找到与“我”关联轴,加强我对阅读写作与自身成长进一步解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我”一直没有轻装上阵过

《断舍离》提倡我们要轻装上阵,可是回想自己从小到大,真的没有轻松过。上学识字,书包赶上半个“我”的重量;毕业找工作,“我”就与“钱、房子、车子”较上了劲儿;婚后一家七口人,“我”就是夹心层与双面胶。

上有老下有小


背上扛着那么多压力,我能够活到今天,也许是因为遗忘这个词吧。结婚以后肯定忘记之前上学的痛苦、毕业以后的压力。

《断舍离》却说:“不对,现在的你是之前的你,并没有改变。”原来是“我”在成长中虽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但是却不去“写作”,不能去总结与复盘,不能把事情关联到“我”成长的层面。回头来,应该思考书包重量是否与“我”的成绩有关系;“钱、房子、车子”哪一个与当前的我关系最密切,而不是把所有的压力都接收了;一家人,应该从每个“我”的观念考虑,是否隔一段时间聚一聚,或者考虑给老人、孩子考虑个人空间的问题。通过阅读《断舍离》,在整理自我思考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如何真正的解决“我”的问题。

再小的空间也需要有“我”的存在

《断舍离》主张对空间进行分类,分为:大分类、总分类、小分类。我通常在阅读一本书时候喜欢看序言、目录,然后再去看副标题,最终在正文阅读中也会注意自己熟悉的关键词与陌生的关键词,并记录下来。所以阅读的习惯就会让写作也特别注意大、中、小的关联。通过这种训练也能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比如我要说一件事,这件事大概讲了三点问题,第一点问题涉及到几个关键点。

分类

所以再小的空间,也能总结出来一个有效的分类法。同时所有物品整理与思考的整理都需要在“我”的基础上去做,这样才能排除无用的工作,比如我们在整理盘子的时候也一定要对自己说,

这个小盘子是对我有纪念意义的,这个玻璃杯是我经常用的,对于多余的东西则要丢出去了。

相对于思考来讲更为重要了,自问我阅读的这本书对于自身有没有帮助,我的写作是否是按照月计划来执行的,而不是想写就写的。说话更不能说与自身无关的话,言多必失讲到的就是话说多了,会脱离“我”而存在,变成信息泄露或者对别人评头论足了。

阅读与写作中的断舍离精神:从“无”到有

无能承载有,无也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反思状态,简称放得下。

从生理上来讲,记忆不会随便就消退,但受到强大的刺激时候会出现混乱,如何整理大脑的记忆才是最应该做的。所以我认为“无”就是整理的过程,人身上的认知很多,感受环境,语言刺激,身体器官的唤醒,这些阶段都是关联的。如我又饿又冷,这些包含了基本的认知与语言的输出。我感觉自己相比之前在阅读方面有了进步,这个认知的过程,其实包含:回忆过去某个时段处境,点明某些特定的事件,感受这些之间的关联,最终与当前的这些因素进行对比。

这就是认知的过程,认知是要经历痛苦的。比如阅读。今年读60本书,分解每月读5本左右,每个星期大概都得读上一本书,前几个星期还好坚持,时间一久很多人就认为很难,难处在于几种因素:

1. 喜欢读的书比较少;

2. 其它时间占用过多;

3. 书比较晦涩难懂;

4. 突然有了新的想法;

5. 家里有急事,搁置了;

6. 自我在阅读数量、时间上妥协;

那么我们从《断舍离》角度考虑,就需要建立一种认知的“无”状态。这里不是把所有的东西都丢掉,也不是空杯心态,而是分阶段的减少当前的计划、事件、状态。比如我感觉自己相比之前在阅读方面有了进步,我们拨开当前的状态,只看之前的事情,然后再把之前的阅读过程进行分解,思考哪些是必要的与不必要的,最终写下来一个结论,直接对照当前的状态。

我们把通过不断删减留下的东西看做就是“无”的承载物。也是《断舍离》追求的独特的个人状态。

为什么推荐《断舍离》这本书

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从这本书推出的10年之后,在东京人们从狂热的购物潮中开始转变,变得追求精致的生活,更突显了个性。之前大家买了很多东西,发现很多人都买了同样的东西而感到烦恼,而后一些人就会在自身修养素质上的改变,还有在说话上改变,变得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这些都因为独特的个性而影响的,后来大家也在内容创作上获得长远的进步,以创作更多有用的作品,能获得更多的粉丝才是时尚。

《断舍离》从来不是整理物品,而是通过整理物品、整理空间来调整生活。通过生活的感悟来调整自己的思考,包括对阅读与写作的更深入的了解,懂得“我”在认知过程中存在的重要性。

陈数与山下英子


著名演员陈数是中国的断舍离践行者。在《断舍离》2019新版中的推荐序中,陈数写到: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我选择停下来,慢下来,去独处,去思考,去阅读,去旅行……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断舍离》+《断舍离》心灵篇+《自在力》是对断舍离概念的完整描述与应用,绝对是让你重新认知自我的一套好书。今日头条的423头条知识节,点击上边链接购买,享受并且包邮优惠价66元,希望对你也有帮助。

#我是荐书官##423头条知识节##阅读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