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宗教复辟为什么失败?如果玛丽多活几年的话绝对不会一样

首先回顾一点历史。英格兰宗教改革是16世纪至17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一部分,以1534年《至尊法案》的颁布为开始的标志,英格兰教会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会。不同于马丁·路德与约翰·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英格兰宗教改革是由英国王室发动的,它的直接导火索是因为圣座不同意亨利八世的离婚,而愤怒的亨利因此脱离教廷,宣布独立,因此,英格兰宗教改革相比于欧洲大陆的宗教改革普遍被认为不够彻底。但是,这场运动作为宗教改革运动的一环,仍然大大地影响了英国和全世界。


新教改革起于马丁路德1517年的论纲,之后经历了过百年错综复杂的斗争成为西方新思维的核心之一,英格兰在玫瑰战争之后,在都铎王朝的统治之下,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很多英格兰民众笃信着罗马天主教,但是马丁·路德德意志宗教改革的理念,也传播到了英格兰。


民众对于天主教会的支配以及天主教会的大量财产控制不满,并产生了批判的意识。英国宗教改革直接原因虽然是君主制下英国王室和天主教会政治以及经济的冲突,但是在国内仍然有很多支持者。


亨利八世原本非常忠实于传统罗马天主教信仰,被教宗良十世称为"信仰的拥护者"。在哥哥威尔士亲王亚瑟死后,与亚瑟的妻子,西班牙阿拉贡王国的阿拉贡的凯瑟琳结婚。但是,由于凯瑟琳长时间只育有一位女儿,他认定凯瑟琳不能为他生下儿子,并且与女副官安·波林发生了婚外情。亨利八世向教宗提出与凯瑟琳离婚的要求,但是由于凯瑟琳的外甥查理五世兼任西班牙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教宗不敢得罪,权衡之下没有同意。


寻求用别的方法解决结婚问题的亨利八世,在时任剑桥大学教授的托马斯·克兰麦的建议之下,让克兰麦出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并与安·波林秘密结婚。任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克兰麦宣布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这样使得亨利八世和安·波林的婚姻合法化。


教宗克莱孟七世把亨利八世处以破门律,而英国国会则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国教会唯一的最高的首长",从此英格兰的教会与罗马教会脱离关系,英国国教会成立。

亨利八世


不过新教并没有完全取代天主教,只是把基督教分成了两个阵营,随后著名的30年宗教战争(1618-1648)是个代表:对立,冲突,分据。


30年宗教战争是欧洲成熟的代表事件,宗教上开了窍,政治上现代国家概念开始形成,大家打得不亦乐乎,武器战术等军事技术上更是突飞猛进)。英国是新教的两个基地之一,新教认为是英国崛起的主要因素之一。


然而,促成英国转向新教最重要的人物,亨利八世,却一直是天主教教义的坚定捍卫者,马丁路德论纲发表之后,他亲自撰写反驳檄文,被教皇认为是模范。亨利八世之所以换了阵营,是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继承王位得靠儿子,有没有儿子,在英国叫做"King's Great Matter",社稷最关键的大事。

生不出儿子,亨利八世不觉得是自己无能,反而一门心思要把老婆休了,只是由于教皇与西班牙王室的瓜葛,导致了罗马处处与亨利八世为难。英国转变成"英国国教"(圣公教,圣公宗,Anglicanism),是英国新教势力与王权联手夺取附属于罗马的旧的教会体系的结果,


亨利八世拿到了说话权,从此教会隶属国家,而不是罗马,新教徒拿到了权利和土地,旧教会领土充公,英国国教的特色,是新教和天主教的妥协,是个大杂烩,大家都觉得能接受。


后来亨利八世一口气娶了六个老婆,老实说,欧洲人够惨的,国王休个老婆都那么难(当然胡搞是没人管的),最后终于生下儿子,可惜儿子虽然接了位,就是短命,又没生出儿子,结果亨利八世原配,西班牙郡主的女儿,哭丧脸的玛丽成了女王,实在是人算不如天算。

玛丽


玛丽不仅仅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更觉得她老爹亨利八世是个大混蛋,她妈是人间冤案,马上复辟天主教。但最后玛丽复辟失败,死后由伊丽莎白一世继位,英国国教算是延续下来,什么教,伊丽莎白一世其实无所谓,既不偏向新教,也不偏向天主教,她跟她爹都清楚,那种教是小事,听不听话才是大事。


后来英国极端新教徒(史称清教徒)闹事,要极左,大家都不能不禁欲,不仅仅得罪了伊丽莎白一世,还与其他势力对峙,伊丽莎白马上开杀,于是才有清教徒到北美避难,于是才有了美国。


对于玛丽复辟失败,说法多了,新教自然觉得玛丽是螳螂挡车,是历史的插曲。不过这里给你说个不同的解释,来自 芝加哥洛约拉大学教授罗伯特·布科尔斯。

伊丽莎白一世


布科尔斯是个研究英国史的历史学家,按他的说法,玛丽复辟失败,不是玛丽无能,也不是历史潮流,也不是英国国情(新教是英国第一势力),而是玛丽太短命,而且当上女王时太老了,几经努力,没生下个儿子。


亨利八世和他爹亨利七世其实有个被人忽略的成就,就是让英国觉得为争王位而经历的几百年的内战实在是太惨了,大家都被杀怕了,不再愿意打仗,而且王权是真正的君权神赋,血统是唯一的依据,任何图谋篡权都是大逆不道,举国可诛之。


在这个背景下,布科尔斯说玛丽绝对不是大家描述的那般无能,她的手段,逆我者杀,实际上非常有效,因为王权的权威,大家虽然恨不得造反,但没人敢造反,到后来,出头的人都杀得差不多了,很多地方也开始复辟。要记住了,英国国教的特色就反映了很多人对天主教的怀念,如果玛丽多活几年,或者生下个儿子,英国就是天主教了。

英国宗教复辟就这样几乎成了,历史上和今天无数形形色色的权威把其意志强加在大众身上的经验,说明世界不仅仅没有黑白,也未必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