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一场“借贷改革”:金融市场从来需要冷静,迟到但不会缺席

文章出发点:

近日关于我国网贷行业的“调控”正式令网贷行业走入高度规范的管理中。从数千家网贷机构到如今仅剩29家正规授权的网贷公司,这次金融瘦身,意味着一次巨大的进步。

这看似贷款渠道减少、门槛增高的改革背后,究竟好在哪里?

其实对泛滥成灾的“赖账”现象进行救火,对金融市场进行规范和降温,本身就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自愈。据数据统计,目前网贷机构尚有约8000亿的债务还未追回,这对于商业以及借贷者本身的信用建立而言,都是一种巨大的伤害,因此,金融市场的冷静,更是一种必要,一种规则的进步。

而早在一千年前的古代中国宋朝,竟也有着高度相似的“金融借贷市场”的冷静规范化,因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所孕育的金融市场蓬勃发展,但也出现问题。金融过热,信用贬值成为市场隐患,于是一场由北宋政府主导的金融调整正式开启,而以史为镜,论述古今,从中可见我国人民对金融智慧的传承性。

一个欲望的开端:统一战争背后,北宋政府寻求“便利”

如果现代沉迷网贷的对象是一些年轻群体的话,那么早在北宋时,最早沉迷于“北宋网贷”的则是北宋政府。

虽然宋代没有“网贷”

的称呼,也没有互联网渠道,可在借贷的本质上,金融逻辑上都相差无几,虽然能解一时之急,但是过低的门槛会导致金融过热,因此产生“以债累债”的沉迷恶性循环,当年初次触碰金融的北宋政府,也犯下“年少错误”

一切都需先从“北宋网贷”的形式:交引,开始说起。

“交引”,这是一样比交子更早存在的“流通性契约”

对于交引,通俗地讲个例子:汴京城的李五向赵四借了一百两银子,双方写下“欠条”,但这个欠条并没有规定唯有赵四可以兑换欠款,因此这张欠条便可以“流通”。如果赵四在急用钱,而李五又还没到还款期限的时候,赵四是可以“出卖”欠条以此变现,而购买者则从差价中获利,这便是北宋交引。

了解金融的相信已经发现,宋代的“不记名债券”

其实要比纸币更早出现。

“交引”最早被北宋政府大规模使用,起源于“北宋统一战争”。公元960年,北宋立国,但南方中原实则割据政权极多,社会商人和这个新生的政权尚且疏远,所以宋太祖、太宗为了高度协调战争,于是推出了“入中制度”

“入中”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政府买货,异地、延期支付商人货物或者金钱”。

北宋政府因为早期时候“战争物资”匮乏,分配的周期太长,于是北宋政府便利用手中垄断的“茶”、“盐”来作为和商人交换的商品,这里便会开出一张“交引”,商人获得交引后,就可以就近输送物资给军队。

在《宋史》中,就曾有如此描述:“雍熙后用兵,切于馈响,多令商人入刍粮塞下,......授以要券,谓之交引。至京师给以缗钱,又移交江淮荆湖给与茶及颗、末盐”

这意味着,在雍熙北伐时,入中制度已经有了一套很完善的“借贷”色彩在其中了。

其中两个特点:

一、军队所在地商人优先给予所需物资,而后利用交引到京师兑换“金钱”或者到“官办盐、茶场”兑换货物,这个过程北宋政府需要给予利息。

二、开始大面积使用,而且北宋政府还有“优为其直,取市价而厚增之”的政策,这意味着北宋政府鼓励给予“高利息”给商人,允许“交引”成为一个行业,其背后只为了给予北宋政府更高的机动性。

对于战争来说,北宋政府此举不仅没有不妥,而且也非常恰当,有效缓解各方面的资源压力。但在战争期间,北宋政府忽略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并未考虑“偿还能力”,而不断超发交引,导致债筑高台,其中最可怕的,还是利息。

“还不起债”的北宋政府:一个走向“黑户”之路的“网贷青年”

和如今大多数喜欢“撸网贷”的年轻人一样:“消费一时爽,还钱没得谈”,北宋政府在大量“欠钱欠货”,大量印发交引之后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据《宋会要》以及《宋史》对“交引”的记载,北宋政府在宋真宗时期,就出现了“还不上钱”的情况。

例如就货物的“茶”、“盐”而言,官办的园场每年只有固定这么多产量,而“交引”本身是北宋政府超前消费、预支消费的行为,当北宋政府欠的钱越多,加上利息之后,就会出现两大问题:

1、北宋政府因为所欠“货物”生产周期过长,导致政府的信用开始出现极大问题,甚至变成商会黑户。

2、偿还债务占据了官营“茶盐”等货物的输出类型,极大伤害了北宋政府在市场中对商品、财富的控制能力。

而这其中,对于商业社会而言,最严重的则是第一种问题,也就是北宋政府的“交引”价值开始贬值,为了弥补这种弊端,北宋政府又不得不加高“利息”发行交引,这形成了一种后遗症巨大的恶性循环。

在宋仁宗早期,交引的利息甚至达到了百分之三十的溢价程度,往往商人以一万两银子价值的货物入中给地方军队,那么北宋政府则实际上需要支付一万三千两银子价值的货物或者钱财。

随着这种现象的深化,北宋政府的未来“支付潜力”越来越小,很长一段时间的生产力被捆绑。

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民间拥有交引的商人开始积聚起来,他们以当时的金融中心汴京城为据点,开启了宋代“债券买卖中心”的历程。

是的,债券买卖成为一种风尚。

打破社会商人控制,金融改革刻不容缓

在《宋会要》中就曾有描述汴京城当时的“债券交易”场所:“辇下坐贾遂蓄交引以射利,谓之交引铺”。

这里表明了,汴京城有财富实力强大的商人开始“收购”交引,成为北宋政府“国债”的头号大债主,而这些商人以“金银”、“布帛”等实力雄厚的商人为主。大商人或者商会、商帮收拢大量交引,这意味着北宋政府官营的货物被他们聚集在手上,而这些商人则可以坐地起价,控制市场中的货物量从而抬高物价。

这个时候北宋政府才意识到滥发的“交引”造成了实质性的社会问题。

汴京城中,收购交引的店铺不下百家,许多拥有着交引的商人为了快速套现,因此出售交引,这逐渐形成了可视化的对抗,是一场政府和商人之间的对抗。

也是在北宋中后期,面对中前期爆发式“欠钱”的交引泛滥,北宋政府开始做出了改革,具体方法主要有三:

一、设置官营“交引铺”:自主回收债务

交引危机爆发,开始减少甚至暂停交引的签订是必然,那么除了控制源头以外,北宋政府也和私营的“交引铺”一样,开始回收交引。

宋仁宗嘉祐年间,官营“交引铺”也在汴京开张,与私营“交引铺”形成竞争,而在宋神宗熙宁十年时,神宗“借支钱三十万缗,于京师置场买卖盐钞”,这里所说的“盐钞”,便是关于“盐”的交引。

所以在宋仁宗到宋神宗时期,北宋政府开始走上了“收拾烂摊子”的“还债之路”。

二、市易法:铁血宰相王安石打破商人钳制市场的局面

王安石变法中有一项“市易法”,此法的起因便是因为大商人进行联合垄断,导致市场命脉被他们掌握。而市易法则是设立“市易司”,这相当于“中央商务部门”,主要职责便是收购市场上的货物,扶持小商人进行“平价”出售,由此打破大商人的垄断,让大商人手中的交引不再奇货可居,恢复市场公平性。

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就有记载,当时“旧钞因失买而贱,商人已私其利”,旧交引因为没有“流动性”而导致贬值,这说明了市易法在很大程度打击了交引的超高价值,致使“交引热”开始降温,市场逐步恢复理智。

三、宏观手段:实行政治干预“交引”炒作,市场降温

因为交引在流通市场的本质是炒作“朝廷债务”,而朝廷作为全天下最富有的“主体”,必然受到民间商人追捧。

面对这种情况,在宋哲宗元符二年,永兴路安抚使陆师闵提出“盐钞公私买卖,请依钞面钱价,辄增者徒二年”

这意味着,宋朝廷方面开始实行“价格干涉”,不允许交引价格超过明面上的价值,这就是在抑制炒作市场的膨胀,而大量商人发现难以从交引上牟取暴利,因此便使交引在市场中的热度冷却,最后恢复常态市场。

结语:

北宋“交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磨合期,再到成熟阶段,一直到南宋时期,交引都仍健康地存在于市场之中,著名的中兴四将之一韩世忠,还曾经以大量“交引”来欠酒钱,从中反映了宋朝政府在金融市场调控方面走出的新的历程。

不过有一点也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南宋政府在货币概念上犯了超发的错误,这也是金融问题的一种,虽然解决了交引问题,但很大程度是暴力修复,并没有获得一个合理的循环。

但这也是我国宋朝时期对金融市场的一次探索和试错,给予后人价值不可估量的参考。

本文原创自头条号“纪元的尾声”,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