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界后的漫长等待,浅谈《再见瓦城》中的写实哀愁

「瓦城」是缅甸的旧都皇城,是缅甸第二大城市。

在缅甸,许多在外地打工的工人,回家乡时,都会经过瓦城。除了地理上它是必经之地外,经过瓦城可顺便买些乡下没有的礼品;送给家乡亲友们。于是,瓦城成了衣锦还乡的工人们的必经之路。

人们为了更美好的生活,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当离开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成了永远的异乡人,再也回不到家乡了。

从没出现过的瓦城

瓦城,电影从头到尾没出现过的地名,它是每个归乡游子的必经之处,代表着衣锦还乡的荣耀。

所以从中英文片名分析可以很惊奇的发现,再见瓦城是女主角的念想,她要离开缅甸去泰国,再到梦寐以求的台湾。

更准确的说,是到任何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在繁华的城市里开拓视野、认真闯荡,成就自己也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英文片名《The Road to Mandalay》则是男主角的梦,一条通往瓦城的路

,他计划在曼谷赚足积蓄,就带着所爱回缅甸开间服装店,过上踏踏实实的平凡却幸福的生活。两个价值观天差地远的两人,打从一开始就注定在这场恋爱中背道而驰。

《再见瓦城》的故事源自于导演赵德胤大姐的「台湾梦」。

许多东南亚的年轻华人,自小到大都想到台湾打工,以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但是,从缅甸来到台湾,非常困难。于是,许多人偷渡到泰国打工,买假证件,再辗转来到台湾。

而这个隐藏的台湾梦背后,是一个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

长镜头、地方方言、半自传式电影,《再见瓦城》弥漫着浓郁的新浪潮电影风格。

第一个长镜头很长很长,长到你可以在女主角渡河的过程中发现左上角飘扬的国旗。

故事一开始就是再见,导演赵德胤曾经表示,一旦离开故乡和那些熟悉的一切,你就很难找回原点。成功的背后就代表你必须在一个又一个城市扎根,在离开的那刻你就注定成为异乡人。

《再见瓦城》的背景是在炎热的曼谷,但再也不是那个热情洋溢、充满色彩的热带,这个热带很闷很黯淡,电影至始至终都保持灰暗的基调,尤其在女主到工厂工作后密闭的空间更令我们喘不过气,整篇唯一有朝气的是泼水节那段,就像难耐的现实夹缝间有ㄧ丝丝喘息的空间,那段也重要的代表女主角感情的萌芽以及男主角情欲的膨胀。

本片也彻头彻尾的是写实主义的展现,描绘大城市边缘的市井小民是赵德胤的拿手强项,完整呈现非法移工在时代下的无奈和挣扎,资产阶级对劳工阶级的压榨一直是世代的课题。

电影在好几个片段都体现了这种嘲讽。

例如他们的同事因工厂意外而造成可能无法复原的伤害,但老板只给了一笔钱逼他们不再追究就遣散走人,这也造成女主更想离开的催化剂之一。而本片少数的虚幻情节是那段莲青去卖淫的比喻,以热带动物蜥蜴象征莲青的梦魇,此手法比起呈现性交易全貌除了不会破坏电影的原节奏,也让我们更聚焦在女主的表情,恐惧、排斥在女主的特写镜头中表露无遗。

赵德胤在他的另一部作品《冰毒》中也体现了这种表达效果。

这种讽刺最大程度也体现在男主一心想要赚钱带着爱妻衣锦还乡、女主却是想要赚钱到台湾过更好的生活,感情则如同彼此分歧的价值观,渐渐走向难以挽回的悲剧。

回不到故乡了

电影从缓慢的长镜头开场,莲青的努力工作、拼命赚钱,甚至不惜出卖肉体与尊严,说穿了是为了家人,这份情从莲青与家人的通话、对工作的执着一览无遗,即便观众看不见她的家人,多少也猜得到她愿意牺牲大半辈子的青春,求得家人的温饱。

卖命工作敌不过非法拘留的苦,地方官员的见钱眼开、尔虞我诈、层层剥削只能让莲青愈来愈苦,即便阿国一往情深,提供她金钱与工作的帮助,莲青对于两人之间的感情不是你侬我侬,而是半推半就,迫于现实而接受,但追寻更辽阔天空的心,怎能长久容得下爱情?

片子很多吃饭的场景,简单几句话道出缅甸的生存不易。仿佛让观众回到了二、三十年前台湾的连续剧,单纯、细微,人人想往上爬,也都想成功的年代。

想赚钱不光是脚踏实地,别人肯不肯给你机会也是个问题,合法管道行不通,看着别人穿好质料的衣服,说着:“我们做的工作,你做不来的。”

莲青为了快速获利,旁人的明示、暗示成了自己跳进火坑的临门一脚,她的故事是缅甸数以百计人的缩影,黑暗的处境压得人喘不过气,宁可没有爱情,也不要没有希望。

有人说:“离开过故乡的人,就回不了故乡了。”

人到异乡觉得格格不入,回到故乡也人事已非,人生没有计划好的事情,逗点、顿号、分号,按照计划画下句点,而是中间有很多的插入、天外飞来一笔,涂涂改改成了变调的人生。

莲青把钱跟亲情放在阿国的爱情之上,而阿国满足于现实的爱情,就跟片名「再见瓦城」一样,打工存钱终将衣锦还乡,经过缅甸的第二大城——瓦城,买点礼物当作光宗耀祖的证明,这样的人生不就是幸福的结局吗?

然而不管是把「利」放「情」前面,还是把「情」放「利」前面,两个人的优先次序不同,始终无法站在同一个水平沟通。

而人生有多少时刻是“不”字作终呢?

“不”有否定、拒绝之意,当我们对外说不,其实也在捍卫某种自我价值,然而有时候吊诡的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拒绝的理由,也说不上来自己被拒绝后,勃然大怒的原因;脸上无光的那方,只记得自己是被遗弃的那群。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片尾阿国骑车到莲青家楼下的那幕,我想起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小明说的那句“你怎么就是不明白呢?这个世界是不会为你而改变的,我就好像这个世界,是不会为你而改变的。”脑袋连结到这段台词,我就知道电影的结局了。

多少青春终结于悲剧,但好像也只有悲剧能让刻骨铭心的爱恋永存,这样的传唱不免太令人感伤,然而人生的不解、不情愿、不放手又岂是三言两语能道尽?

我爱你,但不爱你的梦

就像其他的家乡女孩一样,莲青也梦想过着不一样的生活。但她住的地方连自来水都送不到,就像是干凅贫瘠的大地,她的梦想在此难以发芽。

在缅甸家乡的生活,对她来说,或许像一滩不会流动的死水,是缺乏想像,也不敢想像的。

如果她要为梦想而活,唯一的方法就是远走高飞,到一个带有机会的希望国度去。她曾说那是台湾,在她的想像里,这座岛屿,蕴藏生命的无限可能,这座岛屿,能够承载她的梦想。

缅甸到台湾,点对点的路径,在地图上只是直线,但在莲青的世界里却非如此,没钱没身份的她,跟其他类似处境的同胞一样,只能偷渡到泰国求生。

在片中,这里松散的管理制度,其实给了他们重启第二人生的机会,而充满人治特色的贿赂文化,虽然看了有些荒谬,但说来那也让人们有伸手触及梦想的可能。

如果没有这些灰暗的缝隙,莲青的人生注定是无法翻转的吧。

只是她们能挣得点的生存空间,终究也只是缝隙。没有工作证的莲青,很难找到「体面」的工作,她见不了光,光也照不到她,她唯一找到的工作是餐厅的洗碗工,那是一无所有的莲青,在异乡仅有的一席之地。

脏乱的厨房,是此刻的她,唯一能够站立的地方。

而看在阿国的眼里,莲青简直傻得不合情理。

这一幕似乎预示了后续两人的发展,目光总在莲青身上的阿国,总是想尽办法帮莲青解决问题,他的眼神里都是对她的爱意,但他的温柔也有些自以为是,总是问也不问,就擅自帮莲青做了决定。

但阿国不懂的是,莲青要的不只是一份稳定的工作,若是如此,在工厂确实是更好的选择,相较于阿国的安于现状、乐天知命,莲青想要的,更像是一个翻转人生的机会,虽然这座工厂是无证移民们的逐梦天堂,她的乡亲们也都在那里实践自己爱与梦想,但她知道若到工厂工作,她的人生就失去流动的可能,因此她宁愿留在大都市里的餐厅,虽然辛苦、虽然钱少,但她有空就能去学泰文、她有机会得到证件。

在都市,她的梦想才能保有一线生机。

莲青一直都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她想要见光,但没有证件,就见不了光,一辈子她只能躲在暗处。

证件是当务之急,是整片里莲青努力的目标,因为没有证件,我们看见她节节败退,当政府的取缔越来越严格,她丢了餐厅工作,最终只剩工厂能去,虽然那有乡亲的温暖、有阿国的照顾,但论身份她们仍是非法移民,只能接受更没保障的劳动条件。后来发生的工安意外,更突显没有身份的困境,这时你能期待的,只有资方在道义上的主动施舍,无法仰赖法律上对劳方的保障与保护。

或许这事,更让莲青觉得没有退路,无论如何,她都得拿到「证件」,那是实质的保障、是梦想的开端。但令人讽刺的是,其实作为观众的我们,似乎也搞不清楚莲青在追求的证据究竟是什么?身份证?工作证?可能就连她自己也弄不清楚真正有用的证件是什么,这也令处于知识弱势的移民,一再成为剥削者利用与剥削的对象。

但这些都没阻碍莲青追求身份的决心。

不过这却也成了情人无法支持的梦想,阿国的梦是在泰国赚够钱,就回缅甸去开服装店。可是万一莲青有了身份,那也意味着阿国将失去她,他们无法走在同一个梦想上。不仅如此,他也知道追求身份的代价,要有钱才能办证,而最快有钱的办法是他最不希望女友去尝试的方法。

若说莲青不顾一切追求的是证件,那阿国不顾一切追求的就是莲青呀,而莲青的决定,令阿国的世界崩解,他的梦碎了,对他来说,如今也只剩一种方法,一种最极端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守护这段爱情了

令人心碎的不只是爱情

其实很多人把《再见瓦城》归结为爱情电影。

《再见瓦城》绝对不只是爱情电影这么简单,最令人心碎的也不是爱情,而是整个对大环境、生活的世界下的无奈。

乍看之下似乎只是一个拥有悲惨结局的扭曲爱情故事,但仔细思考过后便会发觉背后其实是极为沉重的。

《再见瓦城》显露了被雇主剥削、一个人底层劳工的内在价值,以及对爱的诠释。

首先两人的理想从不一样:莲青想拿到工作证、做更好的工作,再拿到签证,这样又能到别的国家去工作。相较之下阿国没有那么大野心,他只想存一笔钱,开一间服饰店从中国进衣服来卖。

两人的差异除了理想的不同,也有情感上的不同。

从两人的相遇开始,阿国把前座的位置让给了只付后车厢车前的莲青、下车后给了她电话号码让她有事找他,到后来莲青被赶出原住处问她要不要住他家、帮她付了保释金、带她去工厂工作等等,都是阿国单方面、一厢情愿的举动。

反观莲青,当阿国问起她有没有考虑过结婚时,她的回答是从来没有。阿国对莲青来说是一种依靠,但她并没有非常依赖他,我猜这是因为她清楚两人之间的不同、觉得两人迟早会分离,也是她对未来的期待和野心使然。

到这里我才真正懂了“你想拥有世界,我的世界只有你”的意思。

这无法弥补的差异造就了两人的悲剧,然而,真的只是理想不同这么简单吗? 我看到的是,在他们的爱情背后,莲青和阿国、还有他们周围的人们,这群人拼尽全力的「生存」。

他们太穷,宁可冒着丢掉性命的风险也要偷渡到另一个国家,愿意洗超过十个小时的碗换几百块的工资,尽管被骗、被收取了许多不合理的费用也想得到一张工作证,为的就是得到更好的生活。

杀死他们的不是爱情,是这个世界。

阿国为了熬夜工作而开始嗑药。回想他手持着小刀看着熟睡的莲青低声啜泣、最后将刀锋划向自己咽喉时,我闭上眼,感到无法言喻的悲哀。

另外插一句,赵德胤的拍摄手法也是我之前不太理解《再见瓦城》想表达因素的一个原因。

电影》的每个场景节奏都非常慢,片子一开始的渡河画面就非常漫长,同时每一镜出现的人似乎都简洁的不能再简洁,像是莲青在应征工作时,镜头全程照的是莲青的脸部特写,偶尔有一些她朋友的画面。

公司经理则是从头到尾只有声音没有画面。

节奏慢倒也还好,《再见瓦城》场景和场景之间的时间差又非常大,好比上一幕是她莲青新搬来刚开始工作,再下一幕就是她在阿国大姊家吃饭,透过一两句对话提到她被赶出去了现在没地方住,但故事里的时间轴其实已经过了好几个月。

还有车子行进中的场景,电影中好多没有对白、人坐在车上的场景。

我很喜欢赵导在采访时谈及一段很妙的回答。

“好比拍《冰毒》时,想炒的是葱爆牛肉、而最后出来的是葱炒豆腐,有时不只是没有牛肉,而是连肉都没有。拍电影就像清冰箱,有什么做什么,但要注意原料不要烂掉。”

我想不只是炒菜和拍电影,这大概适用于任何事物。

思来想三,我还是想提一下,《再见瓦城》其实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柯震东。

这是柯演绎生涯中演技最好的一次。犯错了之后,演艺生涯的崩坏与构筑,经过现实的淬炼,演技被磨得闪闪发亮,再也难掩天生注定成为演员的光辉,不再是《那些年》的高中屁孩或是《小时代》的贵公子,他是阿国,一个被现实吞噬的非法移工。

此次虽然与影帝差身而过,但不只是柯震东,赵德胤、吴可熙都还年轻,期待他们未来在影坛闪闪发光。

而且我始终认为选角柯震东并没有错,事实证明,他的演技并无大问题。

最后附上我很喜欢的一张,这张仿若是阿国心底的一个梦。

当初莲青孤身一人前来曼谷,在难熬的日子里唯一的依靠就是阿国,这张两人一起搭着橡皮艇的画面仿佛回到最初,或者是说预示着那个阿国心里再也不可能到达的美好未来。

套用柯震东《那些年我们追的女孩》的概念,假如有平行时空,我们都会由衷的希望那里的阿国与莲青,顶着艳阳幸福快了的活着...

“你想拥有世界,但我的世界只有你。”

然而当世界崩解,结局也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