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突然叛逆?不弄明白这一点,父母和孩子会两败俱伤!


孩子并不是突然变得叛逆的,童年的教养经历往往决定了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


01 叛逆,来自童年被施加的压力


“凭什么要听你们的?”


面对父母的要求,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会如此“顶嘴”。


有些孩子和父母的话越来越少。


还有一些孩子,直接在房间门上贴着“禁止入内”。


奥地利心理学家奥托·兰克称逆反心理其实是一种本能的“反意志”,它最常出现的第一个阶段是孩童2岁时,另一个阶段就是青春期。



青春期的逆反,源自于孩子“不想再受人摆布”的心理,而它的源头是童年期的“施压式教育”。


想一想如果我们不能依靠鼓励与驱动力的方式带动孩子主动做一些事情,是不是就只能靠贿赂或者威胁的方式来给孩子施压?


不管是奖励还是惩罚,本质上都是一种控制。


所有利用孩子喜好、厌恶与不安全感来控制孩子行为的手段,都是在给孩子施压。


压力打击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造成孩子越不主动,父母就越借助外力对孩子进行施压的局面。


而孩子年幼时迫于压力所做出的服从,都会在长大后变成叛逆的反抗。


02 疏远,源自不被认可的童年经历


青春期的孩子,常常刻意疏远父母:


不愿意听你说话,却能够和同伴瞎聊一整晚;


什么都不愿意告诉你,却整天和朋友倾诉烦恼;

甚至认为父母不管自己就好了……


《小孩不笨2》中的学谦,做的一手好网页,获得了博客大赛第一名,却总被父母训斥不务正业。


他觉得只有街道上那群无所事事的混混朋友能够接纳他、了解他,于是成天和他们呆在一起,更加无心学业。



当爸爸强制要求学谦离开这群“烂朋友”时,学谦终于爆发出心中的控诉:


我在你们眼里就是一无是处,只有他们会欣赏我!


缺少父母认可的孩子,会感觉自己的内心无法被人看到和理解,因此一旦有同伴进入自己的内心,很容易产生依恋同伴的念头。


青春期孩子的疏离,不是源自外在同伴的引诱,而在于长期不被父母所看见与认可的童年经历。


03 攻击性,来自童年的挫败与沮丧


当一个3岁的孩子因为抢玩具而动手打人,你可能会说孩子不懂事。


而当一个15岁的女孩动手剪秃同学的头发,朝妈妈挑衅和挥舞拳头,你估计很难用“青春期”这个解释来做到理解与包容。


孩子为什么想去攻击他人?


是因为“沮丧带来的挫败感”。


公益短片《Removed》中,一个女孩小时候遭到酗酒爸爸的家暴。


后来她陆续被其他家庭收养,一直因为她难相处+爱反抗被频繁退回领养机构。



直到她遇到一位养母。


有一天,养母送给她一份礼物,一条裙子。


没有预想的惊喜,女孩居然像个没有教养的野丫头,撕扯着裙子并情绪失控朝养母大吼......



女孩之所以这样,只是因为她想起来年幼时,穿着漂亮裙子的妈妈被爸爸厮打的样子,想起了妈妈因此对自己和弟弟的斥责、忽视。


这种无力的挫败感,最终以攻击的形式突然爆发出来。


可是这一切,都在她看到窗外被带来的弟弟时,彻底改变了。


养母最终决定同时收养她与弟弟——是养母最终的爱与看见,填满了女孩内心沮丧的空杯,融化了她的愤怒与攻击性。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亲子关系一旦有所缺失,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最为严重的创伤。


很多家长都对孩子的“叛逆”头痛不已,总想找一些什么办法“修正”孩子。


实际上,孩子叛逆的背后,都藏着一些被父母忽视的问题。


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孩子不成熟、被同伴带坏,或者因为生理、心理的变化变得不那么讨人喜欢了。


而在于孩子在幼年时期,心理和情绪上未曾得到父母的关照与满足。


若父母能及时给予孩子回应、真心鼓励孩子、再加上善意的引导与被爱的安全感……在这样充满自由与爱的氛围中,孩子的人生底色温暖、精神富足,便能平稳度过这段成长的蜕变之路。



反之,孩子的叛逆期便会如期而至,不仅折磨自己,还会折磨父母。


在做亲子阅读这一块内容的过程中,我接触过很多爸妈,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很幸运地对青春期叛逆毫无知觉。


他们眼中的青春期,最大的反叛,或偷偷递个小情书,或和父母争执在心中离家出走,是那么平淡且波澜无惊。


这样平静的幸运,我希望更多的孩子能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