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暗章》:遭遇暴力,女性选择缄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人生中做得最勇敢的事,就是站在众人面前,大声地说出我是一名人口贩卖和性侵的受害者。我爬过高山,我跑过沙漠,我打破最长三项全能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游了122英里,骑了2932英里,跑了735英里,但我从未在生命中这么害怕过,就在我说出我是性侵受害者那一刻。但我做到了,因为我想发声,打破社会性侵的沉寂,暴力只存在于沉寂。”

耗时三年,采访了2000位女性,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的纪录片《女人》,再一次,把不同女性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整理到公众面前。

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时代在进步,但大多数女性的行为,依然被旧观念限制着。最常见的就是,很多人认为强暴事件中,女性作为受害者,一定有错在先。

·穿得这么少,活该被咸猪手碰·为什么那么多人,偏偏会选择这个受害者,受害者一定自身也有问题·女孩如果说不同意,就是在邀请男孩主动

女性在遭到强暴时,不愿意报警,选择沉默,就是因为这些观念在影响着她们。受害者勇敢地站出来发声,常常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因为她们面对的是,一个想把她们撕成碎片的法律体系和社会文化环境。

强暴事件带给女生的伤害有多大?站出来指控加害者,带来的伤害有多大?

这些答案,也许我们可以,在根据受害者亲身经历,创作的小说《生命暗章》中看到。

《生命暗章》是华裔作家李怀瑜的处女作,这部小说的内容,也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印象中,强暴题材的小说或自传,读起来略显沉重。但《生命暗章》中,作者李怀瑜通过受害者-薇安,和加害者-钱宁,两个人的不同视角,冷静沉着地书写了薇安受害的过程。

两种视线的交织,事无巨细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女性被强暴后的痛苦。小说既可以让我们看到,女性为自己维权的艰难,也能让我们看到社会文化和司法程序对女性带来的伤害。

01在暴力威胁下,尊严是一种虚无的东西,选择尊严可能意味着死亡

29岁的薇安,哈佛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职场精英。她热爱生活,工作闲暇时,喜欢出去旅行,让自己在大自然中得到放松。如果不出意外,她可能就这样幸福到老。

但在一次欧洲旅行中,薇安碰到15岁的怪异少年钱宁。这两人的世界属于两条平行线,完全没有相交的可能性。坏就坏在,钱宁对女性有着强烈的敌意。在遇到薇安之前,钱宁是“惯犯”,有过四次强暴他人的经验。

这个15岁的流浪少年,把薇安当成新的猎物。

薇安不是钱宁的对手,如果她一味的反抗,就会被钱宁用乱石砸死。在受害的过程中,薇安为了保全性命,一直劝钱宁稳定情绪。事后,她假装淡定,用吃东西来掩饰自己的内心慌乱。

薇安不停地“安慰”钱宁:“没事,我不会告诉别人的。”

这些保全性命的话,成为钱宁在法庭上的证据,证明薇安是自愿和自己发生关系的。钱宁的逻辑,正是社会上流行的谜之逻辑。

当女性尊严和生命面前,选择生命的时候,那这个女性本身,就应该自我反省。

你为什么没有当场制止?你当时怎么不拒绝?你难道不是自己不检点?明明你自己享受了,还敢怪人骚扰、毁人清誉?

生命大于一切?还是尊严大于一切?这往往是旁观者,站在远远的角落,高高在上讨论的话题。

对于受害者来说,她们强压着屈辱,只为了能够从加害者手中逃脱。这有错吗?明明是施暴者的错误,为什么要让受害者来买单。

这是李怀瑜在《生命暗章》中,对社会一提出的第一个质疑。

02对于受害者来说,司法程序和社会舆论带来的二次伤害,才是最致命

薇安对钱宁的指控,在钱宁看来,在钱宁的律师看来,甚至是警察看来,都显得多余。警察对薇安的态度,非常冷漠,因为他们知道,这件事情估计会不了了之。

因为有太多的人,在被警察盘问中,选择了放弃。

指控过程中,薇安将自己的遭遇,事无巨细的一遍又一遍,讲给要听的人。讲给警察,讲给律师,讲给医生,讲给法官,讲给陌生人。

就像一个表演杂耍的猴子,薇安时不时都要被拉出来,给大家讲一下这段被强暴的过程。这种精神上的摧残,对薇安来说,无疑是一种二次伤害。

除了被迫回忆这些事情,薇安还要在法庭上对抗,把她描绘成狐狸精的律师,还要面对男孩捏造出来的"事实”。

“你蓄意露出你的脚,你知道他是个对你有兴趣的年轻小伙,你想要看看能将情况推到什么地步。”“你想要寻找兴奋刺激,想要单独到新的地方旅行,认识新的男人,甚至是年轻男孩的欲望。如果按照你的计划进行,你就会揭发那人强暴你,对吗?”

就因为薇安是一个成年人,一个优秀的成年人,在司法程序上,薇安就会被对方的律师,粉饰成一个主动勾引钱宁的人。

薇安在被强暴后,并没有放弃工作,也没有自杀的倾向。这在律师,法官,薇安的朋友眼里,都是不正常的行为。

他们希望薇安哭,希望薇安承认,她的一生被这个男孩毁掉,不然的话,薇安就是自愿发生关系的。

有时候,强暴带来的痛苦,远不及后续社会舆论赋予的痛苦。为自己发声,为得到正义,难道一定要屈从这些事情吗?

《生命暗章》中让我们看到当下社会舆论的残酷。没错,你选择活下去,你看起来一切都好,你就可能是自愿发生关系。

让受害者走不出去的最基本原因,让受害者不愿意发声的原因,有时候并不是暴力本身,而是后续难以控制的舆论。

03让受害者发声,不应成一句口号,更多时候,我们应该让社会为受害者发声

和薇安相同经历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但很多人并不像薇安这样幸运,得到公平的对待。

记录片《日本之耻》中提到的伊藤诗织,从2015年发声后,经历了多次失败,到现在还没有得到说法。而她因为在性侵事件发布会上,没有用一身肃穆的黑色包裹住,而是穿了蓝色衬衫,最上面的两颗扣子没有系上。所以日本网友骂她:荡妇。

有时候,保持缄默对受害者来说,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薇安之所以失去工作,失去爱人,为自己发声,是因为她知道,钱宁是惯犯,如果她再沉默,会又更多的女性要遭殃。日本的伊藤诗织,就算是被日本人骂成荡妇也要发声,就要想阻止所谓的权力骚扰。

受害者发声,是对暴力最好的反击。但只有她们发声,只鼓励让她们发声,不足以让社会暴力减少。

让更多的人与受害者共情,去看到她们的遭遇。意识到社会文化的腐朽,用“不是你的错”来对待受害者,才能让那些强暴者有所畏惧。

不批判,不粉饰,不贬损,就这样把受害者的遭遇,摊开给我们看,让我们对强暴话题有所深思,让我们对受害者产生共情,这就是小说《生命暗章》独特的魅力。

写在最后的话,在和日本公开发声的伊藤诗织对谈过程中,单读副主编刘宽,对“勇敢发声,拒绝沉默”提出了异议。

“ 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必须被鼓励的口号,因为我认为在任何一个性侵的事件里,当事人自己的心理健康和感受是高于任何公共意义的权重。”

不是每个人都如小说中,薇安那般勇敢。正如刘宽所说,我们要做的不是去用口号去绑架受害者,不是让受害者用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而是让社会保护女性受害者,让社会为她们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