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拆真建假被亮“黄牌”,真实的古建修复到底有多难?

提到山西大同,想到贾樟柯电影中的那些镜头。也想起如火如荼的再造古城运动。

有人说今天的大同古城和横店有点像,“都是仿古建筑嘛”。


贾樟柯电影《任逍遥》中的大同

大同古城墙


现在,大同古城被亮了黄牌,面临被“红牌罚下”的危险。

《中国新闻周刊》发布了一篇报道,称大同古城原本著名的“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在近年的大规模“修葺”过程中,有超过1/3的街巷彻底消失。

让人无奈的是,这种人为的破坏,是以是以“大同古城修复与保护工程”的名义展开的,表面上是修复保护,实际上是推倒重建,甚至拆真建假。这简直是赤裸裸的毁灭!

对于大同消失的古建筑,专门研究大同四合院的张呈富有清晰的记录,古城建筑几乎每10年就遭受一轮破坏:上世纪50年代,大同拆除了海会殿、钟楼、城中心的四牌楼。60年代文革期间,又先后拆除了南城门楼和瓮城的文昌阁。1979年,全城唯一幸存的南城门洞和登城马道,亦被拆除殆尽。

让人扼腕的是,在我们对古建保护的认知已经愈发成熟的今天,损毁古建筑的事情还在发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松曾公开批评大同的古城改造。

“名为保护,实为建设性破坏。我们需要留住古迹和遗存,而不是将其变成一个所谓的完美古城,这只是执政者臆想中的古城。”

被通报批评后,相关部门给大同古城三年的整改期,这三年相当于黄牌警告,整改不力就给你红牌罚下。

其实无论政府如何处理这件事情,被拆除的古建筑,那些历史痕迹,就是不存在了,这深深刺痛了很多热爱文化人的心。

被无辜拆除的古建筑,随便数数,就能找出很多。

始建于1420年的北京地安门,被拆于上世纪50年代:



北京庆寿寺双塔,始建于金朝,后多次毁于战火又多次重建,于1955年被拆除:



南昌万寿宫,始建于312年,民国时失火被焚,后经各界筹资费时五年重建,上世纪60年代被拆:



我们对于古建筑的“拆”,是简单粗暴的。非常羡慕邻国日本,他们是在以“拆”的方式保护古建筑。

日本有个古建筑保护制度,叫做“式年迁宫”。也就是每隔每隔二三十年,就把这些建筑从头到脚全部给拆了。拆不是毁坏,而是把建筑分解成很小的模块,然后仔细检查这些模块的质量,如果发现有破损,就立刻换新的。



在日本有很多古建筑可以说在几百年中拆了几十遍了,这个方法真的非常聪明,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古建修复的难度。

在我国,也有很多用心保护古建筑的人。古建筑修复需要极大的耐心,其难度是难以想象的。

比如北京香山寺的修复。香山寺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中,堪称上乘之作的皇家寺庙,始建于唐代,后来和圆明园一样,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直到2014年,才开始进行修缮。

香山寺原本占地5万5千平方米,由十几个建筑和园林组成,是一个皇家寺庙建筑群,但是它被损毁得只剩下了一片空地。修复者要做的工作,是像变魔法一样,让过去的香山寺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今天。



最初成为修复工作重要线索的,只是一些碎片,也就是房屋的地基,虽然上层的建筑全部损毁,但地基还在,这样修复团队可以知道原先哪里有房间,房间有多大,就相当于拥有了一张平面图。 当然,光有框架还远远不够,还要知道建筑的具体细节、环境布局等等,这些信息都是从历史文献中找到的。光是图纸上的复原,就花了整整2年多的时间,而这才仅仅是修复的第一步。

在古建修复的施工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修旧如旧。这里的“旧”不是指把修复的部分做旧,而是要用旧手艺和传统材料去修复,这样才能让文物展现出它原有的样子。

文物修复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恢复原样”,而是我们要用实物的修缮,来传承古人留下来的技艺,最终还要让建筑在新的时空中,再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去完成全新的使命。

虽然中国留存下来的古建筑数量有限,但对待古建筑、对待文物的意识,我们正在逐渐提高,就像《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纪录片,也会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而年轻人,就是未来的文明保护者。

希望我们能多为明天留下一点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