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①,流响出疏桐②。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①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帽带的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神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帽带。故云。②流响:蝉连绵不断的鸣叫声。

【译文】

垂着触须饮着清清的露水,长鸣声从疏朗的梧桐树中传出来。栖居高处声青自远扬,并不是因为售助了秋风的传送。

【赏析】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颇为后世所称道。诗人以蝉喻君子,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和栖

高饮露的特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流响”写蝉声的清越,隐示君子的高标逸韵;末二句暗示君子品格高洁,无须凭借外力的帮助,自然能够美名远播,表达了诗人对于高洁品格的向往和追求。

清人施补华《帆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这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遇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境界和风格,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十九中评价说:“咏蝉者每其点,此独尊其品格。”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并为唐化文坛“咏蝉”诗三绝。

虞世南(558-638),字伯诗,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世称“虞秘监”。唐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为“五绝”,为太宗“十八学士”之一。其书法刚柔并重、笔力遒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诗擅五言,典雅雍容,有齐梁余风。《全唐诗》全其诗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