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接种疫苗之后出现“发热”副作用,就不给打疫苗,因噎废食!


忍不住要吐槽一个事情,请大家先看几个概念和数据。

2014年 西非 埃博拉出血热的R0值是1.5-2.5,致死率83-90%;


目前估计,2019-nCoV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R0值高于3,致死率各国各地不同10-0.08%(需要考虑当时当地医疗资源情况)。
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R0值。
比如,麻疹的R0值是12-18,这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一个麻疹患儿,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传染12到18个对该病没有免疫力的孩子。在疫苗出现前,每次麻疹病毒爆发,都会夺取几百万人的生命。
百日咳的R0值是12-17,
白喉的R0值是6-7,
天花的R0值是5-7,
脊髓灰质炎的R0值是5-7,
风疹的R0值是5-7,
流行性腮腺炎的R0值是4-7,
艾滋病的R0值是2-5
......
群体免疫阈值(HIT)或群体免疫水平(HIL),是指通过自然感染或者通过人工免疫的方法获得对一种传染性疾病的免疫力的个体的百分比,达到并超过某一数值时,该病的群体传播就将趋于终止,这一数值就是群体免疫阈值。


R0值越大,需要越多的人产生免疫力,才能阻止疾病的传播。
比如,麻疹的R0值是12-18,需要人群中有92-95%以上的人有了抗体之后才能形成有效的群体免疫;白日咳的R0值是12-17,需要人群中有92-94%以上的人有抗体;季节性流感的R0值是0.9-2,只需要人群中有33–44%以上的人有抗体......
最近,部分家长反馈,个别地区,因为“发热”人员需要上报管理,部分疫苗不敢(给予)接种,这种地方策略是极其愚蠢的!!
和新冠病毒相比,这些疫苗对应的传染性疾病之危害大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和接种疫苗之后的轻微发热相比,这些疫苗所能提供的保护效果显然更加巨大。如果因为担忧管理上的麻烦,不能及时给与接种补种,或将为该种疫苗对应的烈性传染性疾病的暴发或流行埋下隐患!


(接种疫苗后出现的发热、局部红肿等,一般能自行缓解,无需特殊处理。个别孩子接种后可能会出现轻微发热、烦躁、哭闹等现象,这些反应一般2、3天内会自动消失。但如果发热>37.5℃或≤37.5℃但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情况,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