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眼中的“无条件的爱护”怎么变成了孩子眼中的“交换”

如果我对着父母说“很多父母并没有真正地在爱自己的孩子”,他们会觉得很尴尬、疑惑、不开心,毕竟,做为父母谁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呢?

如果我对着小朋友说“父母都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他们也是一脸的疑惑、不开心,还有的小朋友一点反应都没有,似乎觉得我在撒谎。

我也常听到父母们抱怨现在的孩子“不好教”、“很难管”,“动不动就生气”,“动不动就离家出走,就跳楼”。同为父母,我也深感其中的不易。作为父母,一方面要工作维持家庭生活,一方面又要为孩子各方面的问题操心操肺,整个身心都为孩子付出了,但从孩子身上却看不到令自己满意的结果。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中间出问题的有可能是我们,而不是孩子?

完整的人的生命包括了两部分:肉体的生命和内在的自我。按照内在的自我是否被认可,我觉得孩子的养育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认识不到孩子在看得见摸得着的肉体生命之外还有一个抽象的内在的自我,或者已经意识了到它的存在但是不愿承认、不愿顾及,父母以自己的世界为中心,认为自己对孩子所做的都是正确的,孩子才是需要被纠正、被修理的那一位。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父母只愿意接纳跟自己的价值观相合的部分,不合的部分则统统予以拒绝。


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说,因为自己并不是整个人被认可,当面对父母送出的自以为是的爱时,孩子常常会感受到自己“被认可部分”与“不被认可部分”的激烈的内在冲突。

拿那个经典的梗“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来说,孩子的肉体部分是被认可的,妈妈表达爱的方式就是帮助孩子保护他的肉体;但与之相冲突的,则是孩子内在自我通过身体的感知觉所获得的冷暖信息不被认可。妈妈“打着爱的旗号”要以自己对环境的感知来代替孩子对环境的感知。



妈妈认为自己这么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所以,如果孩子压抑自我顺从妈妈把秋裤穿上,妈妈会很开心,因为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如果孩子放飞自我,坚持自我对环境的感知,否定妈妈,那么,妈妈就会很生气、很伤心,由此可能会责骂孩子,或者把对孩子的爱悄悄地内敛、收回。孩子面临着要么压抑自我、要么失去父母的爱的两难处境。

在这种长期的与父母的互动中,孩子会逐渐意识到,父母所爱的是肉体的自己以及自己所表现出来的顺从的那一部分。只要顺从,就可以得到父母的爱。这是一种交换,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孩子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压抑自我,顺从父母”。

其实,孩子付出的代价要远大于此。一方面,内在的自我需要不断地在与周围世界的互动中得到锻炼才能健康发展,但长期的压抑显然有害于此,其不良后果将会在孩子以后的人生中逐渐显现出来。另一方面,孩子也可能因此

轻视、厌恶自己肉体的生命,而发展出自杀以结束内在冲突的念头。


第二个方向:认可孩子有内在的自我,认可孩子的自我对其人生的意义,认可孩子的自我有其发展的规律,父母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中心,认为自己才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那一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孩子的成长。


他们不仅顾及孩子身体的成长,同时也十分关注孩子自我的发展。他们允许孩子与自己不同,并且鼓励孩子与外面的世界互动,鼓励孩子不断地去尝试新的事物,以使孩子的自我不断地得到锻炼和发展,变得越来越强壮,以期在不远的将来它能担起保护、管理和发展孩子的整个生命的担子。

对孩子真正的爱就蕴含在这第二个方向里。


现在,有很多父母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向孩子表达爱的方式可能不妥,可能会使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所以,他们开始学习爱的技巧,期望通过改善表达爱的技术使爱能够顺利地传递到孩子那一端。但是,如果我们的方向选的不好,那么,我们努力付出的对孩子的“无条件的爱护”最终可能还是会沦为孩子眼中的“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