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如水,父爱如山,那么父爱和母爱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

父母的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自来到这个世界起,绝大部分人就得到了父母无私的爱。如果说,母亲的爱如水一样深远,那么父爱便像山一样厚重。

虽然同样爱得深沉,但父爱与母爱之间也有着很多不同。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那么父爱和母爱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那么父爱和母爱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


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在母胎时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是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外部世界的存在。

他只能感受到温暖,知道自己对食物有需求,但却不会将温暖、食物同给予这一切的母亲区分开来。

对于新生婴儿来说,母亲就是温暖,母亲就是食物的来源,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唯一途径。

随着孩子逐渐发育成长,他/她开始能够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感知周围的一切,他也能意识到母亲的存在。

他开始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它们;他开始懂得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又沉又重,纸很轻就能撕碎;他会注意到别人的反应,明白他吃东西时妈妈会微笑,哭泣时妈妈会将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得好,甚至会得到母亲的称赞。

所有这些感受可以概括为——“我被人爱”。我之所以被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是因为我弱小,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

这种母爱的感受是被动的。我不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到爱,因为母爱是无条件的,而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这就足够了。母爱是极乐,是安宁,它无须索取,不必报偿。

但无条件的母爱,也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却也根本无法主动赢得。如果它出现,便是恩赐;如果它不存在,似乎一切美好事物都消失了,谁也无法创造它。

对大多数八岁到十岁的儿童来说,无条件地被人爱,是他们的主要问题。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会爱,他会很感激、很高兴被人爱。

再长大一点,孩子就会出现一种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孩子第一次想要给母亲或父亲某样礼物,如写一首诗、画一张画或者做别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从“接受爱”变成“创造爱”。

在这种体验中,他会懂得,“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

另外,他还能感觉到爱能唤起爱的力量,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也明白了没有必要为了赢得爱,刻意使自己变得弱小、孤立无援、生病或者听话。

孩童式的爱,遵循这样的原则,即“我爱,因为我被人爱”。而成熟的爱却相反,它遵循“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的原则。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那么父爱和母爱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那么父爱和母爱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那么父爱和母爱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


同爱的能力的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婴儿几乎完全依赖于母亲,而父亲的重要性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然而,当婴儿慢慢长大,开始学会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他/她同母亲的关系就不再像小时候一样攸关生死,而同父亲的关系则开始重要起来。

为了弄清这种从重视母亲到重视父亲的转移,我们必须考虑到母爱与父爱间的本质区别。

在理想状况下,母爱是无条件的,孩子不用满足她的任何特殊要求或者符合她的任何期望,只要是自己的孩子,母亲就会去爱他/她;而父爱完全不同,父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随着私有制以及财产继承制的出现,父亲开始寻找能够继承他财产的那个孩子,这个继承者必须是符合他要求的、与父亲最相像的。换句话说,父爱是有条件的爱,这种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很像我。”

同无条件的母爱一样,这种有条件的父爱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就是,父爱必须得到报答,如果你辜负了父亲的期望,很可能会失去他的爱。父爱的本质在于:服从是最大的美德,不服从就是最大的罪孽;作为惩罚,不服从者将会被收回父爱。

父爱积极的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换言之,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我可以主动争取。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那么父爱和母爱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那么父爱和母爱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与孩子本身的需要相适应,幼儿需要母亲对他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关怀,需要这种无条件的母爱。稍微长大后,孩子开始需要父爱,需要他的权威和引导。

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则有教育孩子、引导孩子的责任。

理想的情况下,母爱应是不阻碍孩子成长,不鼓励孩子依赖,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而父爱应以道理和期望来引导孩子,应是忍耐和宽容,而不是威胁和独裁。一个好的父亲,会使孩子对自身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最后,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既有母亲的爱与人性,也有父亲的理性与品德。母爱的心声是:“没有任何错误或罪恶可以剥夺我对你的爱,以及我对你生命和幸福的期望。”而父爱的心声是:“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正错误,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

成熟的人不受外部父母形象的影响,而是在内心建立起父母的形象。把母爱的心声建筑在自己的爱的能力上,把父爱的心声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如果一个人只按照父爱的心声成长,那他会变得苛刻、不通人情;如果他只遵从母爱的心声,那他便易于失去自我判断力,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人从亲近母亲发展到亲近父亲,最后达到两者的综合,这就是人的心理健康和成熟的基础。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那么父爱和母爱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


【总结】

人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的成熟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

起初,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孩子以母亲为中心,依附于母爱。后来,父亲的“思想世界”开始吸引孩子,孩子转向以父亲为中心,依附于父爱。

孩子长大后,最终不再有这样的依附,与父母分离,并在自己心中拥有了父亲和母亲两个世界,最终奠定灵魂健康和成熟的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