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三省——七星关区

鸡鸣三省——七星关区

七星关区是毕节唯一的市辖区,毕节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处,贵州省西北部。总面积3412平方千米,总人口118万,因辖地内贵州名关——七星关而得名。

图一 七星关行政图

传说在尧舜时期为有鼻国,禹定九州,制九鼎,属梁州,战国时期属夜郎国,秦时属蜀郡汉阳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立牂牁郡,属牂牁平夷郡,始为县治之所。三国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置平夷庲降都督府,成为南中地区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重镇。西晋建兴元年(313年),置平夷郡,为郡治所,后改平夷郡为平蛮郡。南朝至隋,建制无变化。唐代在西南地区实行羁縻制度,因辖区内倒天河(彝语"禄遮液")置禄州羁縻州,宋亦然。

元代置毕节驿(彝语"比跻"音译而得名);明朝初年分设毕节、赤水二卫,辖地包括黔西北,滇东北镇雄、威信及川南叙永、古蔺等地。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撤毕节、赤水二卫,改置毕节县,雍正七年,贵西道驻毕节,管辖安顺、遵义、大定、南笼四府。民国时,仍为毕节县。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建立毕节专区,驻地毕节县,1970年毕节专区改称毕节地区。1993年,撤销毕节县,设立县级毕节市。2011年,撤销毕节地区和县级毕节市,分别成立地级毕节市和七星关区,因辖区内的名关——七星关而得名。

图二 乌蒙阁

七星关区在历史上长期是历代郡、府、路、司、卫、道、署所在驻地。七星关、娄山关、胜境关并称为贵州三大关,处于赫章和七星关区交界处。据说,蜀汉时期,诸葛亮南征孟获在此地燃灯拜祭七星,乞求佑其早日平定南方,恢复汉室,统一中原,因而得名七星关。

图三 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

七星关红色文化遗迹很多,红三馆就是其中的最重要的景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这是贵州唯一的省级苏维埃革命政权遗址。下馆:"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 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长征到达毕节市七星关区,创建了黔、大、毕革命根据地,开展了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第三馆:"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在这里,红军在长征途中建立了唯一的省级抗日武装。

图四 鸡鸣三省

鸡鸣三省红色旅游景区,地处黔、滇、川三省交界处,193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会议,史称"鸡鸣三省会议"。景点有"鸡鸣三省"会议纪念碑、三圣宫、绝壁栈道、赤水古渡、古盐道、蚂蚁洞等。此地鸡犬之声相闻,而相互往来非常不便,鸡鸣三省大桥已于2019年7月7日大桥主拱圈合龙,预计2020年通车。另外,成贵高铁也将于今年底通车,结束毕节不通高铁的历史。

图五 今日七星关

七星关区也是一个文教兴盛,人才辈出的地方。东汉人傅宝是毕节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人物,历任尚书郎、长安令,终巴郡太守。与毋敛人(今独山县)尹珍齐名,后世对这两个人有这样的评价"南中有学,自二人始"。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这里走出了贵州正式建省后的第一个进士张谏,开贵州科举之先河,此后这里在明清两代走出了数十位进士,甚至出现了"一门五进士、叔侄三翰林"、"一门五进士,祖孙三翰林"的诗书礼乐之家,"五里七知县、一总督"的文风盛行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