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小城盛行着世界上最深奥、最古老的非遗文化

传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又经女娲补天、伏羲画八卦,才真正开创了华夏的文明进程。河图和洛书与华夏文明的起源以及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河图、洛书中明显地可以看出,它们和围棋颇有一些相似之处,即数字用黑白符号来区别奇偶数,黑白符号也画在线条上,说它是围棋的前身有点牵强,但它们都采用了用黑白子的简易变化来表达深奥内涵的表现手法,其中的喻义与阴阳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原因还在于"道"与"棋道"是一脉相承的。围棋棋盘有361个交叉点,与周天大数(一年的天数)相合;围棋有四隅(四角),与四季相像;四隅各有90个点,一季有90日。围棋有一黑一白两种棋子,代表一昼一夜,一阴一阳,在同一个棋盘上对弈,任何一方必须以做出两只眼为生存的条件,并且必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这与太极图的原理完全一致,与道的阴、阳对立互补的理念完全一致,其图形也有相似之处。"局方而动,棋圆而静""棋有天地方圆之象,有阴阳动静之理,世道之升降,人事之盛衰,莫不寓是",揭示了"棋道"与天道、世道、人道的一致性。诠释着人生如棋,棋如人生。

崆峒山是"道源圣地",是"道"思想的发源地;同样,崆峒山也是"围棋圣地",是围棋的发源地。以崆峒山为中心,在方圆近百里的平凉境内有不少叫"棋盘岭"、"棋盘峰"、"棋盘桥的地方,千百年来都有不少关于高人在此对奕的传说,比如,庄浪云崖寺的棋盘峰"、华亭的"棋盘桥"、华亭县的"烂柯山"等,据《平凉府山川考》记载,"烂柯山"位于华亭县城西侧,相传古时有个樵夫上山砍柴时,正好碰见两位仙人在山上对弈,樵夫一旁观看,等棋下完了,樵夫发现自的斧柯已经腐烂了,所以后人就将此山称为烂柯山。这里想特别说一下,在围棋界有一个"烂柯山"是围棋发源地的说法,全国有"烂柯山"和类似"烂柯山"的地方大约有十多处。在上古时期先人活动足迹在北方,而华亭的"烂柯山"很符合这一要求。把"烂柯山"定在南方,大都是仅凭人们的口头传说。连最近出版的《辞海》也对"烂柯山"现今的地址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说明以往典籍的说法缺乏足够的证据。

平凉出土的一些陶器上,就有纵横交叉的棋盘纹图案。平凉是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发源地,在已出土的各种陶器上,可以见到棋盘纹图案,这也许就是围棋发明的启蒙条件之一。至今,在崆峒山主峰南侧的半山处,有一面积约300平方米的平台,在平台的南边有一块古朴的青石,传说这里就是广成子和赤松子对弈之处,因此把这平台叫棋盘岭,把这青石叫棋盘石。在棋盘石的旁边,还有一株伞形古松,弯身而立,犹如凝神观棋,故名观棋松。由这一传说故事可以推论,广成子和赤松子所下之棋必定是围棋,崆峒山无疑就是围棋的发源地!平凉民间至今还传承着与围棋相类似的智力游戏。在平凉境内崆峒区、庄浪县、华亭县盛行掐方、捉鳖、钓鱼、土象棋、狼吃娃,和类似八卦的转楼、寻泉等游戏——"丁方"。人们随意在地上划出纵横九个道的方格图案,游戏双方一方执石子,一方执木棍,在方格图的交叉点上落子。游戏规则可以做"方"(如围棋做眼,做成一"方"可以提对方一子),可以"围",可以"吃",最后以占子多者为胜。这个游戏与围棋非常类似,可以说是围棋的原始形态,已经被平凉市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