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转战大西北,10万工程兵隐姓埋名,直到上将去世才揭开谜底

在长期与敌人的斗争中,新中国领导人总结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经验教训,于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也逐步开展原子弹的研究。从原子弹开始研究试验,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有大量研究人员的辛苦耕耘,也离不开无数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

泪目!转战大西北,10万工程兵隐姓埋名,直到上将去世才揭开谜底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现场

陈士榘将军以及他带领的10万工程兵就是其中之一。他们迅速集结,执行最严格的保密条令,家人都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功成之后,他们深藏功与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支部队一直都是一个谜,没人知道这10万部队那几年在哪里?干了什么?直到陈士榘上将去世,翻阅和他相关的笔记文章,谜底才逐渐被揭开。

泪目!转战大西北,10万工程兵隐姓埋名,直到上将去世才揭开谜底

钱学森

1958年4月的一天,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军委会议,钱学森同志提出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一个月后,党中央决定:建立并发展我国的导弹事业。

1958年夏,军委扩大会议召开。这次军委扩大会议得出一个结论:两弹工程,核弹试验势在必行!

泪目!转战大西北,10万工程兵隐姓埋名,直到上将去世才揭开谜底

中国核基地

核基地建设立马被提上日程,但是经过计算,建设工程量实在太大,难度实在太高,国防科委根本没办法进行,只能寻求专业的工程兵帮忙。

中央军委对此事详细研究后,决定两弹试验基地均由工程兵负责建设。陈士榘被任命为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泪目!转战大西北,10万工程兵隐姓埋名,直到上将去世才揭开谜底

陈士榘

得到任命后,陈士榘立马带着参谋班子和一些专业人员前往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由于核试验基地的建设要求很高,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能修建,陈士渠他们在大西北转了很久,才找到几个合适的位置。

确定好位置之后,过了不久,众人再一次飞往西北,去采集更多的数据。在这一次的飞行中,众人在鬼门关走过一遭后,总算确定了核中心试验场。

泪目!转战大西北,10万工程兵隐姓埋名,直到上将去世才揭开谜底

中国核基地

在那次飞行中,经过几个小时的飞行,一条大峡谷映入眼帘,陈士榘仿佛受到了什么召唤,执意要去峡谷看一看。飞行员表示太过危险,不能去。陈士榘就一再强调核试验基地建设的重要性,飞行员才勉强答应。

进入峡谷后,光明一下子就被昏暗代替,众人难免紧张起来,没一会儿,前面出现一座山崖,中间开有口子,但是由于光线的原因,口子后面是什么情况根本无法看清。

"冲进去!"

泪目!转战大西北,10万工程兵隐姓埋名,直到上将去世才揭开谜底

陈士榘一声大喝,飞行员猛地推杆,飞机冲出了山崖口,眼前不是悬崖峭壁、怪石嶙峋,而是广阔的平原。经过勘察,非常适合建设基地。这也印证了那句话:"机遇与危险并存。"

确定核试验基地地址,报国防科委同意后,工程兵部队迅速组建。

泪目!转战大西北,10万工程兵隐姓埋名,直到上将去世才揭开谜底

中国核武器研制基地现场

陈士渠根据实际需要,在中央军委的支持下,在各大军区抽调兵力,有的是在部队里个人能力突出的,有的是整个班、整个连,全都是在各自的领域内小有所成的。

那一年,各大军区的士兵、指挥员神秘消失,工程兵、技术队、通信队、配属队等数以万计的庞大队伍,在大西北落地生根,各司其职,一支代号为7169的部队拔地而起。

泪目!转战大西北,10万工程兵隐姓埋名,直到上将去世才揭开谜底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从1958年4月陈士榘受命开始,到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他整整"失踪"了6年。

毛主席赞扬他们:"你们(指工程兵)立了功,他们(指国防科委)出了名;你们做窝(建成的两弹基地),他们下蛋(成功爆炸原子弹),我们中国人说话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

泪目!转战大西北,10万工程兵隐姓埋名,直到上将去世才揭开谜底

7169部队部分人员

将一生交给国家,交给人民,陈士榘将军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但是他生前也有遗憾,在那段峥嵘岁月里,很多战士永远地倒下了,可是没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没人知道他们的过往,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代号:7169部队。

向这些无名英雄致敬!

文/TL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