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3nm產品明年落地,大陸唯一7nm光刻機沒啟用卻遭抵押

科技先生頻道∣公眾號:zgkjsir

文/中國科技先生 胖猴


今天,半導體圈兩則消息,看得人五味雜陳。

先說臺積電。今天上午,媒體報道,在2020世界半導體大會上,臺積電(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羅鎮球透露,2021年可以在市面上看到3nm的產品,“臺積電計劃在2022年實現3nm產品的大規模量產”。

在半導體大會現場,羅鎮球表示,目前臺積電7nm工藝有超過140個產品在生產,同時,臺積電還持續投入7nm+和6nm工藝。同時,到目前為止,臺積電已經為全世界提供超過10億顆芯片。2021年,臺積電最先進的3nm工藝產品可以出現在市場上,並於2022年實現大規模量產。

更關鍵的是,臺積電仍然在向先進製程不斷進擊。這兩天的消息是,臺積電正準備建設2nm芯片生產線。

對此,羅鎮球直言:“從3nm到1nm工藝,我們認為,摩爾定律往下走是沒什麼問題的。以前是考慮在一個平面上放多少晶體管,現在是變成可以在單位體積內放多少晶體管。目前,在5nm芯片上,我們可以在1顆芯片上放入100億顆晶體管。


在半導體圈,臺積電的地位,用“一騎絕塵”形容毫不為過。臺積電蓬勃發展的同時,半導體也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國家層面的大力投入,芯片國產化更是成為一種熱潮。

然而,今天第二則消息,卻讓人看清了國產廠商與臺積電的距離。

據媒體報道,一個叫武漢弘芯半導體的明星項目,投資超千億,運行已經三年,被披露陷入“爛尾”危機。最令人驚訝的是,連價值5.8億元的大陸唯一一臺7nm光刻機,“全新尚未啟用”,都被拿來抵押。


看到這個消息,很多人可能會疑惑,大陸居然有7nm光刻機了?要知道,7nm光刻機是半導體圈的“稀有產品”,國產芯片龍頭中芯國際向ASML訂購,預訂款打過去了,卻被“卡”住,一直沒有到貨,直接影響其7nm芯片的研發和生產,使公司仍然周旋於14nm製程。

從媒體報道來看,武漢弘芯半導體確實買來了一臺7nm光刻機,也在2020年開始7nm的自主技術研發,預計建成7nm以下邏輯工藝生產線後,總產能達每月30000片。



而且,武漢弘芯半導體還有一位大佬,即被認為是“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最重要的研發干將”蔣尚義。

蔣尚義在半導體行業摸爬滾打40年,積累了材料、激光、電子等多方面技術,是臺積電功勳之一。2019年,73歲已經退休的他,出任武漢弘芯半導體CEO,引起業內轟動。

這樣一個看上去前景良好的基礎架構,為何會深陷“爛尾”危機?

有各種說法,莫衷一是,但據媒體報道,其中一大原因是,一期項目已封頂或完成,但二期項目始終沒有完成土地調規和出讓,“因項目缺少土地、環評等支撐材料,無法上報國家發改委窗口指導,導致國家半導體大基金、其他股權基金無法導入”。

此外,背後還涉及項目承包商拖欠4100萬工程款。儘管武漢弘芯半導體發表公開聲明,稱並無拖欠工程進度款行為,但項目承包商被發現,其拖欠款項不是一件新鮮事。

凡此種種,疊加起來,武漢弘芯半導體這個明星項目很有可能擱淺。

若真走到這一步,可不只是一家公司一個城市的損失,還是芯片國產化的莫大損失。


這說明,向先進製程進軍的過程中,除了要有高端設備,還要有各方面的因素支撐,同心合力,夢想才能照進現實,芯片國產化仍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