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史:"中兴之主"赤德松赞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吐蕃史/周三更新/哒哒的马蹄(撰文)|


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在之前的两年里经历了两位赞普先后离奇去世的吐蕃王朝迎来了第三位赞普——赤德松赞(又称墀德松赞,请自行与赤松德赞、赤德祖赞区分开来)。不过在起初,朝中的大臣们并不看好这位赞普,不然也不会在其即位仪式上说:"这位年龄太小的赞普担任赞普是否适宜,首先让他试一试为好。"同时,又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赛纳莱青云"(意为"试行伦颈王")。

所谓的"年龄太小"只不过是一个借口,因为赤德松赞出生于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到他即位的时候已经是个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了。归根结底,大臣们之所以会那么说主要是担心赤德松赞会又走了他父兄的老路,到时候又一次引发吐蕃政局动荡。不过,事实证明这些大臣们白担心了,赤德松赞不仅没有走了前两位赞普的老路,反而成为了吐蕃王朝的"中兴之主",一举扭转了赤松德赞晚期和牟尼赞普时期吐蕃内部混乱的局面。

吐蕃大臣们虽然以"年龄太小"为借口来表达自己的担忧,但事实上,年龄问题正是赤德松赞所拥有的一个优势。在吐蕃王朝的历史中,每次新旧赞普更替之际都会引发朝堂上的动荡,同时在唐朝的十代赞普中,有七位赞普是在十三岁以下即位的,其本身的执政能力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无疑是给朝中的贵族权臣们提供了机会,特别是朝中的苯教大臣们,在平时他们找不到机会来反对吐蕃王室所提倡的佛教,此时便往往会利用这一时机来试图掌控时局,打压佛教。然而,赤德松赞即位之时已经成年,无疑会最大程度的降低这种情况发生的机率。

另一方面,赤德松赞从其兄长牟尼赞普的去世也意识到了要想保证自己王位的安稳,必须要和佛教势力合作,必须更好的维护佛教势力的利益而不是像他哥哥在位时那样搞什么"三均财富"使自己彻底成为了"孤家寡人"。再说了,赤德松赞本来就是被佛教势力给推上赞普王位的,其中出力最大的娘·定埃增不仅是当时吐蕃佛教势力的领军人物还是赤德松赞年幼之时的老师,可见赤德松赞从小就受到佛法的熏陶。在这几方面的影响下,赤德松赞与佛教势力的合作无疑是如鱼得水,双方共同发力再一次把苯教势力给死死的压制了下去,其表现就是苯教势力的代表人物——蔡邦妃,在赤德松赞即位后便在史书中找不到任何关于她的记载了。

赤德松赞即位之后,在吐蕃王朝国内继续推行"崇佛"政策,除了常规的翻译佛经、修建寺庙等措施之外,赤德松赞还实施了两个特殊的措施。第一个措施就是"向全体臣工属民颁布不准毁坏佛教和坚守三宝之诏令,并令上述人等发誓"。在誓文中,赤德松赞除明确规定"任何时候均不准毁灭佛法",还介绍了"发愿之原委"并对一些关于佛教的不利流言进行了批驳。更重要的是,赤德松赞在誓文中还明确规定赞普子孙从小就要跟随佛教徒学习佛法直到即位成为赞普之后,同时还赋予了佛教许多特权,如世俗官员不得干预佛教事务、不得向佛教徒征税、不得起诉佛教徒(也就是赋予佛教徒司法豁免权)等等。第二个措施也是赤德松赞所推行的最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设立"僧相"一职。在吐蕃王朝的政治体制中,僧相的地位高于吐蕃王朝中的大相,甚至连大相集团中的首席宰相都要矮僧相一头。事实上,随着赤德松赞设立僧相一职,原属于大相集团的权力也全都转移到了僧相手中,吐蕃王朝的大相们也由政府最高官员成为了僧相的下属官员。从这一点上也可看出赤德松赞已经彻底掌控了朝政并压制住了苯教大臣,因为在其推行"僧相"制度之时并没有大臣提出反对。同时,这一制度也正式开启了吐蕃王朝高僧参政的先河。

在对外交往上,赤德松赞也开始做出调整,突出表现便是主动对唐采取和平外交。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此时吐蕃的大政方针已经由佛教高僧所担任的"僧相"来负责了,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他们更多的是主张推行"和平外交";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唐朝所推行的"四面包围"政策使得吐蕃在国家是四面受敌、举步维艰,而作为这一政策的发起人唐朝无疑是吐蕃破局的关键,再加上此时双方的实力对比也开始发生变化,形势对吐蕃越来越不利。在这两面的影响下,吐蕃主动向唐王朝伸出了橄榄枝,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四月,"吐蕃遣其臣论颊热入贡",随后唐朝也在同年六月份派遣右龙武大将军薛伾出使吐蕃。

以这一年为起点,吐蕃与唐朝之间正式恢复通使,双方之间使者来往不断并且互相遣返俘虏。不过要指出的一点是,此时双方虽然使者来往不断,但是并没有就两国边界争端达成任何协议,并且双方在边境之间仍时不时的会爆发一些小冲突,到但是总的来说,和平已经成为双方交往过程中的主流,签订盟约彻底解决边境争端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与此同时,伴随着吐蕃和唐朝的和解,吐蕃开始集中精力与回鹘争夺西域地区。双方在西域地区曾爆发过两次大战,龟兹城是双方的主要交战地点(此时的龟兹仍有唐军驻守,属于唐朝的领土)。第一次大战据《九姓回鹘可汗圣文神武碑》记载:"吐蕃大军攻围龟兹,天可汗领兵救援,吐蕃落荒,奔入于术,四面合围,一时扑灭,尸骸臭秽,非人所堪,遂筑京观,收没余烬"。可见,在第一次的交锋中,回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击退了吐蕃对龟兹的进攻。但是好景不长,在吐蕃的第二次进攻中,龟兹城最终失守,并且据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缚戎人》一诗中"烟尘乱起无亭燧,主帅惊跳弃旄钺。半夜城摧鹅雁鸣,妻啼子叫曾不歇"的记载,龟兹城最后是在吐蕃的一次夜袭中沦陷的。

随着龟兹的沦陷,唐朝彻底退出了西域地区。但是唐朝放弃了西域地区,并不代表着回鹘也放弃了西域地区,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十月,"回鹘发兵度碛南,自柳谷西击吐蕃。"之后,吐蕃一方对回鹘的进攻展开报复,史称"逾碛讨逐,去其城郭二日程,计到即破灭矣",差一点就把回鹘的牙帐给攻打下来。总的来说,在这一时期吐蕃和回鹘的交锋中,吐蕃一方要占据优势,也正因此,吐蕃一方才会毫不客气地评价回鹘道:"回纥,小国也"。

就这样,赤德松赞这位起初不被大臣们看好的赞普,不仅没有走了自己父兄的老路,反而在位长达十八年,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才薨逝。在这十八年里,赤德松赞对内和佛教合作,压制国内苯教大臣,保证了内部的稳定;对外则主动与唐朝讲和,使吐蕃摆脱"四面包围"的困境,在巩固吐蕃既有领土的同时出动出击,与回鹘展开交战,进一步扩张吐蕃领土。藏文史料评价其统治时期为"吐蕃全境富裕,民庶皆欢乐,其颁敕立诫,令子孙后代社稷永安,百姓和乐雍熙。且制胜克敌,超绝技艺,对长远福乐,亦多运筹。"

还要指出的一点是,赤德松赞于唐宪宗元和十年去世之后,即位的新赞普赤祖德赞年仅十岁,又是幼主即位。按照之前的发展规律来看,吐蕃朝堂之上势必会再次发生一场动荡,但事实上这种动荡并没有发生,这便表明赤德松赞在位时期对于朝政的掌控力度是相当大的,乃至于避免了其死后可能会出现的动荡。综上可见,赤德松赞这"中兴之主"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贤者喜宴》、《新唐书》、《巴协》、《九姓回鹘可汗圣文神武碑》等

上一篇:吐蕃史:"历史过客"牟尼赞赞普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