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唐遗弃的子民,却为大唐收复4000里河山

公元850年。

长安城,朱雀大街上,有一个和尚从河西而来。

“河西大捷,沙州大捷,瓜州大捷…”

这句话仿佛用尽了他所有的力气,随时都可能倒下。

“节帅张议潮率领义军已收复沙州,瓜州,希望与王师共复河陇故土。”

那一日,长安城万人空巷。

他是大唐遗弃的子民,却为大唐收复4000里河山

所有人都疯狂地挤在朱雀大街上,欢迎这位从河西远道而来的和尚,他们欢呼,他们奔走相告,他们甚至跪倒在地,泪流满面,天佑大唐。昔日的荣光再次焕发在他们的脸上,内心的骄傲让他们记起曾经属于唐人的燃情岁月。今夜他们的热情要点燃长安城,这座曾经荣耀无双的城市。

那一日,和尚有故事,长安城的酒够吗?

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想起,长安上一次为一个和尚空城还是二百年前,那个和尚叫玄奘。

今天这个和尚叫悟真,他的事迹比起那个和尚也是不遑多让。

宣宗皇帝以最隆重的仪式召见了他,封他为“京城临坛大德”,任命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那一日,长安城记住了张议潮的名字。

他是大唐遗弃的子民,却为大唐收复4000里河山

张议潮,祖籍河南南阳,汉族人,祖辈都是唐将,后来迁到了河西。公元799年,出生于河西沦丧后的沙州(即今敦煌)。张氏世代是沙州豪门,但显赫的家族地位并没有为张氏家族带来平安。吐蕃政权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为维护统治要去联合、笼络当地汉族豪强大户,更没有打算让他们参与政治,而是继续施行吐蕃的奴隶主制。

因此当地的豪门望族跟普通河西百姓一样忍受着吐蕃贵族的压迫,被吐蕃奴隶主视为贱民。唐人走在大街上,见到吐蕃人必须弯腰低头,不许直视。吐蕃人的风俗是贵壮贱老,唐人老弱面临被全部杀光的悲惨境地,“断手凿目”,视同牲畜。为了断绝唐人与大唐的血脉文化联系,吐蕃人严禁唐人穿着唐装,要求他们象吐蕃人那样,辫发左衽。每到元旦(古时元旦指夏历新年,即今春节)的时候,汉人穿起久违的汉家衣裳,祭祀自家祖先,都忍不住放声痛哭,向着大唐的方向遥拜,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无尽思念。

河西遗民心怀故国,百年从未改变,只要碰到唐使,就有民众夹道哭迎,口音已经有点变了,但穿的衣服还是唐服。有的人指着自己的心,泪流满面,有的人朝东面跪拜,哭泣不止,希望王师能够收复这里,他们可以重归故国。他们拉着唐使哭诉:皇帝犹念陷蕃生灵否?

目睹了这一切的张义潮年轻时就下定决心要赶走吐蕃人。于是,他从小就开始读兵书,操练武艺,把全部家财充作军费,秘密招募训练义军,联络当地的豪门,收拢其他被吐蕃迫害的义士,积蓄力量,时刻等待机会推翻吐蕃统治,收复故土。

公元848年。

他是大唐遗弃的子民,却为大唐收复4000里河山

吐蕃闹饥荒,内部权力争斗不止,而当时大唐正处于会昌中兴,国力日益恢复,也收复了一些之前沦陷的州郡。

张义潮觉得起义机会到了,于是率领招募的义军起义,向城内的吐蕃军发动了攻击,由于唐人团结一致,勇敢无畏,再加上张议潮调度得当,很快就把沙洲的吐蕃人赶了出去。没多久,吐蕃人就纠集大军反扑,张义潮率领义军数次击败敌人,经过多次恶战,终于击败了吐蕃大军,控制了沙州这块根据地。

然后,张义潮就派出了十路信使给唐王朝报信,希望与朝廷的军队两面夹击吐蕃人。

可是这次送信的历程却是一次极其悲壮和英勇的历险,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十队信使从沙洲的各个方向出发前往长安,他们穿越巴丹吉林大沙漠、腾格里大沙漠、库布齐大沙漠……茫茫的戈壁,无边的草原。行走了数千里,生死茫茫,有的永远倒在了无边的沙漠里,有的被吐蕃人无情的弯刀斩杀。最后,只有悟真这一支向东北方向进发的队伍,绕过了莽莽的大漠,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天德军(今天的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在天德军防御使李丕的协助下,于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抵达了长安。

这时候,离张议潮沙洲起义已经整整过去了两年。

从地图上来看,从沙洲到天德军的直线距离大约为1400公里,而从天德军到长安的直线距离约为800公里。这段路程中,80%以上的路途是沙漠地带,包括了巴丹吉林大沙漠、腾格里大沙漠和库布齐大沙漠。难以想象,悟真大师在路途中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困苦。

所谓的大唐风骨,也正是由无数这样的唐人所创造的。

张议潮在派出使团的同时,也以沙州为根据地,采取“且耕且战”的战略,一方面整训军队,扩充军队;另一方面发展生产,囤积粮草军需。虽已历数代,但当地汉人仍然心念故国,自认为是大唐帝国的子民,对义军空前的团结和支持。父母送子,妻子送夫踊跃参军,并捐献大量粮食、钱款以充作军费。在河西人民的全力支持下,义军迅速壮大。张议潮感觉实力已经足够强大,遂决定转入对吐蕃的全面战略反击!

公元851年。

张议潮率领义军对吐蕃在河西地区驻军发起大规模战略反攻。河西故地民众闻风纷纷揭竿而起,义军势如破竹,连克伊州、西州、河州、甘州、肃州、兰州、岷州、部州、廓州九州(注:分别是今新疆哈密、吐鲁番;甘肃临夏、张掖、酒泉、兰州、岷县;青海乐都、化隆)。至此,已经沦落吐蕃统治近百年之久的大唐河西“甘、凉十一州”全部光复!

同年8月,以张议潮弟弟张议谭为首的29人河西使团到达首都长安,朝见大唐宣宗皇帝。同时以河西义军领导人的身份,正式向大唐中央政府呈递河西走廊地区沙州、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十一州地图、户籍和贡品。

几代河西大唐遗民魂牵梦萦的归国夙愿终于实现,大唐也等待了很久。一接到河西十一州捷报后,宣宗就立即通报天下。河西的回归在整个大唐以及周边诸多国家中都引起了轰动,影响巨大。

自安史之乱后近百年,在大唐国力和威望极端衰落的情况下,极为罕见的从西域强国吐蕃手中收复如此庞大的极具战略价值的国土。大唐举国欢庆,那一夜也不知道唤醒了多少唐人记忆深处的骄傲!

宣宗封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检校礼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成为整个河西地区最高军政长官。张议潮虽然有了官职,但当时唐朝已经国力衰败,党争严重,内忧外患,中央政府已无力西顾,给不了他什么实际的支持。

而被吐蕃掠夺式地统治近百年,河西昔日的繁华如今已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此外,除了要防止吐蕃的反扑,张议潮所要面对的还有河西北方另一个强悍的少数民族回鹘对河西的觊觎。

在这万般凶险的情况下,张议潮开始在河西地区大力进行改革。

首先是恢复经济生产和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恢复大唐的政治制度。张议潮以归义军强悍的武力震慑了周边势力,在河西地区全面恢复了大唐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河西是多民族聚集地,民族矛盾众多,张议潮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彻底废除了少数民族那些对国家统一构成威胁的,近乎半独立的部落制度。而同时,张议潮又坚定的奉行唐朝一贯的民族平等政策,大力争取少数民族上层的支持。同时在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等方面充分尊重和保护,甚至制定了极为严明的法规和军纪以约束归义军和汉族民众。在这些正确政策作用下,河西地区有巨大影响力的少数民族吐蕃首领尚延心、回鹘首领仆固俊等相继率众归降。张议潮奏请朝廷,任命尚延心、仆固俊的成为唐朝武将。

然后,张议潮将其所属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兵士进行整编,组成忠于自己的精锐骑兵军团,总人数接近7000人,成为河西归义军一支强大的精锐武力。同时大力发展经济生产、商业贸易,从中原地区引进大量先进技术,并与西域各国通商。同时,他还大力兴修水利设施,修建沟渠,开垦荒地,努力恢复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另外还大量兴办县学,努力发展河西的教育事业,他将教育看得极为重要,认为实现文化的大一统是维护当时民族团结的重要方式。

经过张议潮的几年不懈的努力,河西地区迅速恢复了元气。一改吐蕃统治时满目疮痍的惨淡局面,河西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势力都得到显著增强。唐朝官员巡查河西之后在奏章中称:“观河西之地,旧时胡风尽去,唐风大盛。人物风华,一同内地”。

随着经济的恢复,河西军事实力也不断增强。于是,张议潮开始大规模对侵犯河西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用兵。

公元856年。

张议潮三次击败周边少数民族军队,震慑了周边势力。

第一次是吐谷浑王袭击沙州,两军在西同附近交战,张议潮率领归义军一战而胜,长途追击吐谷浑王1000余里,活捉土谷浑宰相3人,斩杀数千人,俘获俘虏、牲畜、甲仗无数,大唐旌旗再次扬威西域。

第二次是纳职县回鹘和吐蕃携手抄掠伊州,张议潮千里奔袭,回鹘人措手不及,再次败逃。

第三次是叛乱的回鹘人劫夺唐朝册立回鹘王的文书,张议潮出兵平乱。

公元858年。

张议潮亲率7000精锐骑兵,东征吐蕃在河西走廊最后的据点凉州。凉州是吐蕃在河西的最后一块堡垒,所以吐蕃重军镇守,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归义军人人舍生忘死,浴血奋战,“汉家持刃如霜雪,虏骑天宽无处逃,头中锋矢陪垅土,血溅戎尸透战袄”,大唐精神如同昂扬的鼓点,奏出了记忆里盛唐的豪迈。

张议潮率领唐归义军在凉州城跟吐蕃激战三年,歼灭万余人,终于收复河西最后一块失地凉州!至此,吐蕃势力被彻底赶出了河西走廊,河西从此畅通无阻。张议潮终于实现了他那“驱逐胡虏,河西归于中华”的毕生理想。

朝廷任命张议潮兼任凉州节度使,统辖整个河西走廊地区军政民一切事务,张议潮成为河西真正意义上的掌控者,他经过休整以后决定继续挥军西进,收复陇右故土。

公元866年。

张议潮率领麾下河西各民族士兵组成的主力骑兵数万人西征。唐军一路所向披靡,共斩首吐蕃军万余人,陆续收复西域西州、北庭、轮台(注:即今新疆高昌、吉木萨尔、轮台县),深入西域几千余里。这是自安史之乱百年后,唐朝军队进入西域故地距离最远、战果最大的一次远征!

同年10月,张议潮率领归义军又深入吐蕃腹地在廓州(注:即今青海贵德)生擒了吐蕃主帅尚恐热。对河西实行血腥统治的尚恐热先被砍掉四肢,而后又被凌迟,最后斩首,随后,张议潮将吐蕃贼酋尚恐热首级送往长安。吐蕃残部逃亡秦州,被唐将尚延心击溃。曾经攻占了长安的西域强国吐蕃王朝受到了毁灭性打击,加之内部内讧分裂以及西方大食帝国的蚕食,从此彻底衰败,退出了西域。

唐军凯旋之时,全军高唱《大阵乐》,一如当年盛唐时的军威,恍惚之间,当年不可一世的大唐好像又回来了。

按史书记载,唐军“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张议潮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败吐蕃,河西、陇右之地尽归大唐”的不世武功。

然而这为大唐收复4000里河山的旷世功绩,文治武功可以媲美岳武穆的民族英雄,如今却鲜为人知,不免让人唏嘘。

河西归宗,复我唐土;

百年左衽,复为汉冠;

十郡遗黎,与子同袍;

汉人遇途,不必低头;

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璀璨迷人的大唐,吸引世人的除了诗与远方,还有张议潮,悟真大师,还有那九路没有留下名字的信使,还有那无数的归义军,这些真正的唐人所代表的大唐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