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为何一败再败,一位美国四星上将说出根本原因

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的数量远远多于日本侵略军,就武器装备而言,在抗战前期,国民党军队的装备不如日军,但是在抗战后期,由于美国的帮助,部分国民党军队的武器装备大为改善,少数部队的武器装备质量水平已超过日军。


然而面对日军的进攻,国民党军队为何一败再败,虽然偶有胜利,但也伤亡惨重。对此很多人想不明白,但是对国民党军队情况很熟悉的美国四星上将约瑟夫·史迪威却看得很清楚,他曾在一篇手记中写下了对国民党军队的8点印象,其实也是8点评价:

1944年,中国军队在字面上包含着324个师,60多个旅,还有89个各由2000人组成的所谓游击纵队。这在字面上看来很厉害,但你在仔细调查之后就会发现:


1.平均每个师的兵员不是1万人,而是不多于5000人;

2.部队发不出饷、得不到粮食,疾病和营养严重不良;

3.装备陈旧、不足,无法使用;

4.不存在训练;

5.军官是有职业者;

6.没有炮兵、运输和医疗部队等;

7.征兵就是那么回事;

8.军队主要的事情是做生意。其他的事又能如何?

结论:你怎么能使这样一支军队有效率?


约瑟夫·史迪威于1883出生,美国佛罗里达州巴拉特卡市人,1904年西点军校毕业。早在抗战前他就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在中国工作时,他就对中国政府的腐败有所了解。1942年3月被派来作为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蒋介石的参谋长,这使得他近距离接触了蒋介石和国民党的军政大员,更加深了他对这个政府“腐败,玩忽职守,混乱、不可救药”的印象。也说出国民党军队一败再败的根本原因。

正是由于长时间接触国民党要员以及国民党军队,史迪威深深感到,不可能依靠国民党政府来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所以他在他的一篇手记中写出上以上的8点,并得到结论,依靠国民党的军队很难打败日军。


虽然史迪威对国民党军队的看法有点偏激,但是基本上能说明问题,多数是国民党军队的实情,也是史迪威在抗战前担任美军驻天津部队营长、驻华使馆武官以来,长期积累形成的印象,以及后来多年在中国所作调查的结果。

比如对国民党军队的编制与员额问题,他的评价和实际情况基本差不多。在抗战中,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国民党军队官兵薪饷都很低,连自己很难花,更谈不上养家糊口了,另一方面,国民党将领的子女都多,比如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杜聿明就有6个子女,依靠正常的薪饷根本养不起,所以国民党的将领基本都吃空饷。


比如国民党一个军的编制是5万多人,但是很多实际上只有二三万人,如参加松山战役的第8军,有一个叫王光炜的团长在战后调任第8军辎重团团长后,军部的军需处长就告诉他:

军长指示,辎重团编制是5000名士兵名额,现在实有2000多名,以后上报按5000人以上的数字上报,但实际上仍然保持实有2000名,除给你们团300名的空额经费外,其余空缺经费全部上交军部处理。如果美国顾问点名时,由其他部队调来应对。


所以国民党军的军长、师长们基本都能腰缠万贯。比如第8军军长何绍周,在1949年冬天贵州解放前夕从大陆逃往海外后,能够在香港经商,在巴西当橡胶种植园主,过着富裕的生活。

而分到一点余羹的营长、团长们基本也能养家糊口,但是普通士兵,包括低级军官只能靠着微薄的薪水度日,有时只能饿着肚子上战场,这样的部队怎么能够有战斗力。

所以史迪威在另外一篇笔记中写道:

我对中国士兵和中国人民怀有信心:根本上是伟大的,讲民主的,但是受到了不当的管理。

所以有人评价国民党军队:一流的士兵,二流的军官,三流的将领。这句话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