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焦虑》导读:明白焦虑本身才能更好的应对焦虑


生活中,我们经常为自己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而无时不感到焦虑。这就是作者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所说的“身份的焦虑”。书中作者将“身份”从广义上定义为: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和重要性。在这里,根据作者观点,对作者所描述的身份焦虑的存在及身份焦虑存在的原因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1、焦虑的普遍存在。

在饿殍遍地的饥荒年代,很少人会因为身份而感到焦虑。历史证明,社会保障了生活基本需求之际,就是身份焦虑滋生之时。生活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都有来自身份所带来的焦虑。身份的焦虑是对我们在世界中地位的担忧。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人对我们的评价。

2、焦虑存在的优点与缺点

毋庸置疑,对身份的渴望,同人类的任何欲望一样,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激发潜能、力臻完美、阻止离经叛道的有害行为,并增强社会共同价值产生的凝聚力。

现今,身份的焦虑比任何时候都强烈,因为每个人获取成功的可能性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要想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失败者”,我们必须期望更多的东西。即使在今天我们攀上社会顶层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我们很难获得与比尔·盖茨一较高下的成功。然而不幸的是,现在的人们觉得,这一切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

但是,承认焦虑的价值并不妨碍我们同时对此进行质疑。我们渴望得到地位和财富。但其实一旦如愿以偿,我们的生活反而会变得更糟糕,我们很多的欲望总是与自己真正的需求毫无相关。过多的关注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使我们把自己短暂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破坏殆尽,加入我们不能停止忧虑,我们将用生命中大量的光阴为错误的东西而担心,那才是最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同所有欲求一样,过分的渴求也是致命的。

3、焦虑存在的原因

身份的高低决定了人情冷暖,我们每个人都唯恐失去身份地位,如果觉察到别人并不怎么喜欢和尊敬我们时,就很难对自己保持信心。我们的“自我”或自我形象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需要不断充入他人的爱戴才能保持形状,而他人对我们的忽略则会轻而易举地把它扎破。因此唯有外界对我们保持尊敬的种种迹象才能帮助我们获得对自己的良好感觉。



造成身份焦虑的影响因素:渴求身份、势利倾向、过渡期望、精英崇拜、制约因素。

1)渴求身份:我们总是渴望追求显耀的身份,乞财、求名,希望自己能扩大影响。这都是我们为了赢得一种社会之爱,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同时在家庭、两性、社会,三种范畴中寻求爱的定义。把社会之爱视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尊重,以及对其存在的关注,获得他人的爱,就是让我们感受到被关注-------注意到我们的出现,记住我们的名字,倾听我们的意见,宽宥我们的过失。人的所有贪婪、欲望、奔波并不只是为了满足基本自然需求,作为社会人,我们还会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提高自己的自尊感,以及别人的的尊敬和认同,我们总是乐于处于一个感觉良好的状态,其实也就是精神上的满足。每个成年人的生活包括两个故事,一个是追求性爱之爱的故事,一个是追求世界之爱(社会之爱)的故事,后者更具复杂性、重要性和普遍性,一旦失败,其痛苦不比第一个少。

2)势利倾向:

小时候的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做什么,轻而易举就得到父母的宠爱,成为大人眼中关注的焦点。一旦成年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在满是势利鬼和冰冷的世间找到一个位置。势利者的影响是使我们感到身份焦虑的关键因素。

与势利者相处会让我们感到恼怒、紧张、气馁,感觉内心的自我是如此渺小。我们根本无力改变势利者对我们的歧视。只要我们不具备一种社会认可的身份、地位,哪怕无论我们是多么的有智慧,势利者只会漠视我们的存在。

其实,深藏在内心的害怕,是势利者产生势利的唯一根源,由于总是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才总要想方设法,让别人觉得他不如自己。

3)过度期望

两千年的西方文明发展到近代,西方各国显现了相似的优越性,那就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但同时出现的一种不太明显,让人困惑的现象就是西方各国普通民众对自己身份的焦虑不断加剧,他们越来越在意自身的重要性、成就和收入。人们物质方面的极大丰富,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种挥之不去愈加强烈“一无所有”的感觉。以及对这种感觉带来的的恐惧。

对于怎样才算足够,我们总是喜欢找一个参照群体,就是我们认为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只有同他们比较,我们才能确定自己的期待视野。只有当我们所拥有的同儿时的朋友、现在的同事、我们看作朋友的人,以及在公众领域与我们身份相当的人一样多,甚至还要略多一些时我们才会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如果我们比照的群体,比我们更优越、更有成就感,我们感到自己原本应该取得更大的成就,从而焦虑,甚至愤恨会接踵而至。

也许我们拥有不多,但由于期望的减少,我们能知足常乐;反之。现代社会鼓励人们追求一切,因此尽管我们已经非常富有,我们却终日焦虑多愁。社会的风标总在催促我们追求那些上辈人所不能从事的事业或拥有它们所无法想象的东西。我们所期待的远远超出我们祖先的想象,我们所付出的代价,则是永远挥之不去的焦虑,我们永远都不能安于现状,永远有未实现的梦想。


4)精英崇拜

19世纪中叶,精英崇拜思想盛行,精英崇拜制度向西方平等主义思想和贵族世袭观念发起了冲击,精英论者要求:每个人都应该在事业和人生起始之时,有着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有同等的就业机会。建立在此基础上,允许精英论者认为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是合情合理的。

精英崇拜制度对西方社会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并为西方社会所逐渐接受。人们开始要求就业机会均等,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用人制度的核心就是用精英代替那些“不学无术的人”。

人们开始倾向于这样的观点,即人的才能往往能影响或决定他在社会上的地位,这种认同反过来赋予金钱一种新的道德涵义:一个人没有相当的才干,他不可能有一份高声望,高薪酬的职位。财富成为一个人良好秉性的象征,富人不仅富有,而且比别人更优秀。

贫穷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而在精英崇拜的社会里,贫穷更是一种羞辱。

5)制约因素

在现代社会,我们身份的取得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成就(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成就),社分身份往往取决于在发展迅速,变幻莫测的经济体中的表现。由于经济体系的性质,对社会身份获取的奋斗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不确定性。人们的生计与名誉受至少5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受变幻无常的才能的才能的制约、受运气的制约;受雇主的制约、受雇主盈利原则的制约、受全球经济发展规律的制约。

对于如何解决身份焦虑给我们带来的压力和困扰这一问题,作者从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波西米亚,五个领域分别作了详细的描述和探讨。这五个领域的革新者们通过不同方式,赋予这些“地位低下,身份卑微的人”以合理性。正如作者所说:世界上并不只有一种方式才能证明生活的成功。

治疗身份的焦虑并无灵丹妙药,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去了解它,讨论它。一旦对身份的焦虑有所了解,当我们再次面对对手的漠视和只有的成功时,我们的反映就不会仅仅是内疚和痛苦了。

文章的末尾,作者阿兰德·波顿还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有自由认识到,我们对蒙羞的忧虑,完全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群体,我们充分理解和尊重这个社会群体的判断方法。身份的焦虑只在一种情况下才是成问题的,那就是我们遵循这些导致焦虑的价值观,仅仅是因为我们异常胆小怕事、循规蹈矩,或仅仅是因为我们思维已经被完全麻痹,以至于我们认为这些价值观是天经地义的,或来自神授,或因为我们周围的人对此心醉神迷,因为我们的想象力变得过于局限而想不到还有其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