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区:“种养结合”走上绿色农业发展道路

站在崆峒区的田间地头垄行上,放眼望去,一副耕耘的画卷浮现在眼前。农人顺应自然之道,播下每粒种子,准备讲述一个与收获有关的故事。暖阳下,农机隆隆、蔬果丰硕,正值如火如荼的春耕农忙季节,熟悉的烟火气已在慢慢恢复。

种养结合过舒坦日子

寨河乡闫湾村的马德亮带着疲惫的身体将他的覆膜机开进大哥家的院落暂息,连续忙碌了20多天的他已给村上老乡铺了300余亩的地膜,为了不误农时,老马开足马力给大家铺地膜,放眼望去,塬上一片银光素带,地膜里的露珠欢腾雀跃,潮湿的泥土开始涌动令人敬佩的生命力,种子亟待破土……

闫湾村的田间地头上,兰永生一家三口正在用手动推播机在地膜上播种。兰永生说:“趁着墒好,全家已把20亩玉米籽种到了地膜里,养了12头牛,种玉米全部用来养牛,对比去年玉米市场价格收入一般,但是用来饲养牛年收入足够维持家里开销。就自身而言,自由也不受限制,同时可以兼顾家里,心里觉得舒坦。”

“种植+养殖”结合的模式已成为崆峒区寨河乡农民普遍的增收致富模式,种全膜玉米为养殖肉牛提供了充足的饲料,牲畜粪便变成有机肥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崆峒农民走出了一条绿色农业发展道路。

蔬果大棚里找致富门路

记者走进崆峒区柳湖镇新李村任伟务的蔬菜大棚,一股热浪扑面袭来,映入眼帘的是繁茂的西红柿和顶着小黄花的长直黄瓜,虽还没有成熟却已趋于丰硕。一个个让人垂涎三尺,任伟采用绿色种植,没有对蔬菜喷洒农药,吃起来口里的甘甜味余味无穷。

已上了年纪的任伟正在大棚里给黄瓜树骨疏花,汗珠在脸上的褶子里滚动,却难掩任伟的喜悦。任伟告诉记者,他家是2014年的国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夫妻二人务了5个蔬菜大棚,疏花、拔草、采摘,出售是他们老两口的日常工作,老伴最近每日上午去市里菜市场以3.5元价格零售或者批发黄瓜,日售300斤左右,日收益可达500余元。

任伟补充道:“一亩园,十亩田。”务大棚比种粮食好,上年纪了外出打工也干不动了,在家里务菜棚,老两口年收入能过5万元,除了家里开销还能存点,还可以每天看到孙子,日子过得很满足,家里已实现了精准脱贫。”

据平凉市崆峒区蔬菜站站长王旭东介绍,新李村有130户农户,其中有75户人种植蔬果大棚,农户实现了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的愿望。种植蔬果大棚解决就业,增加收入已成为助推精准脱贫的一项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