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解决家庭矛盾的良药

场景一:早上孩子不起床,喊了四五遍也不动。

“你又是这样,每天早晨都不起床,时光宝贵,起来读点书不好吗?这已经是第五遍了,我不会再喊你,迟到就算了!”

“孩子,这是我第五次督促你起床,我有点不开心,还有点担心,因为我觉得早晨时光很宝贵不应该被浪费,而且我担心你会迟到。你是否可以尽快起床,或者告诉我你想什么时候起床呢?”

如果是你,你想听到哪一种?

第一段话里,妈妈充满了指责——你又是这样,埋怨——起来读点书不好吗,威胁——我不会再喊你,迟到就算了。我们能感受到妈妈为什么生气,可是一下听这么多负能量的话,孩子只会更想钻进被窝,捂上耳朵。

换一换方式吧。

第二段话里,妈妈先是描述了事实——这是我第五次督促你起床,接着表达当时自己的情绪——我有点不开心还有点担心,然后解释了哪些需要导致了那样的感受——因为我觉得早晨时光很宝贵不应该被浪费,而且我担心你会迟到,最后提出请求——是否可以尽快起床,或者告诉我想什么时候起床。

场景二:孩子总是打游戏,为此闹矛盾后,他/她就偷偷地打。

“厕所已经上了一个小时,你在里面做什么?又在偷偷打游戏吧!我看你能不能打游戏打一辈子?初三学业那么紧张,你不看书学习,就知道玩。玩游戏的都是些什么人?玩物丧志,我看你以后也没什么大用了!”

“孩子,今天你又用了很长时间上厕所,我非常生气,因为我觉得你在偷偷打游戏。如果可以的话,我们能否商定每日游戏时长,或是制定合适的游戏时间?我实在不希望你因为打游戏浪费太多时间,眼睛变差,或是交到不好的朋友。”

第一段话里,上厕所被爸爸怀疑——又在偷偷打游戏吧,人生被爸爸连续三次否定——我看你能不能打游戏打一辈子,不看书学习就知道玩,玩物丧志我看你以后也没什么大用了。我是知道打游戏不好,可我打个游戏就变成坏孩子了吗?我打个游戏就不是你亲生的了吗?为什么要诅咒孩子的人生。

第二段话里,爸爸先是不带指责、怀疑地描述事实——今天你又用了很长时间上厕所,接着表达自己的情绪——我非常生气,然后解释了哪些需要导致了那样的感受——生气是因为我觉得你在偷偷打游戏,最后提出请求——能否商定每日游戏时长,或是制定合适的游戏时间。哦,一个理智的爸爸,一个愿意帮助我成为更好的我的爸爸,我还是爸爸的亲儿子!

你学会了如何正常、自如地与孩子沟通吗?

你学会了表达自己情绪的同时,合理提出解决办法吗?

人每天都要出门和许多人打交道,买菜时的菜农,开车时的交警,超市里的促销员营业员,火车票电影票检票员......这些人都是匆匆打个照面,虽然说话,却算不上沟通。

还有孩子、妻子、丈夫、父母、爷爷奶奶,这些人也许不是每天都见,可是只要说话,就是沟通。

一旦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必然出现误解、矛盾、困惑,甚至指责、嘲笑、咒骂。这还不是全部,很多时候我们还会面临沉默,甚至拒绝沟通。

语言常常成为迷雾和障碍,我们都想好好说话,好好沟通,可是说出口的意思却变了味道。本来语言交流应该是两双紧握的手,可却常常变成了阻隔二人的高墙。

沟通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两种情绪。

一种是自责。难道因为我没说清楚,所以让对方产生了误解?是我的要求不合理,所以得不到同意吗?我表现的一定非常差,才这样令人失望。

另一种是愤怒。这提的什么要求,真让人不爽,我不想做。今天她又神神叨叨这个那个的,烦死了。我已经做的很好,还说我不行,凭什么!

这两种情绪都表明了沟通不畅,自己没有清晰、合理表明立场,或是对方没有清晰、合理表明要求。这个时候,要做的不是继续无效,甚至反作用的沟通。静下心来,思考刚才究竟出现了什么状况,自己有什么需求,这样的需求怎样心平气和地表达才能说清楚自己真实的意思。

非暴力沟通——体察自己,提出需求,耐心倾听,感受对方的需求。

当你能够说的明白,不为了辩解也不为了对抗,当你能够听的明白,不是误解也不是怀疑,双方自然能够推倒语言的高墙,融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