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大学生书法毕业展作品是“做”出来的。专家:有艺术性

当代书坛上,书法协会是引导书法发展方向的部门,有的专家把他们的书法叫做书法艺术,而把网友写的作品叫做写字,并且认为写字和书法根本就是两个系统,不是一回事。书法艺术是通过汉字的书写加上艺术元素的表现,最终成为一幅艺术品。而写字仅仅是用毛笔写出来的具有可辨识、可传递信息的文字表达。

大学生书法作品

因为书协的这个观念导引,如今各类院校的大学生已经深深地把“根植传统,鼓励创新”作为学习书法的座右铭了,并且是把这八个字理解得顾后不顾前了,在有些大学生眼里,他们认为传统的东西并不重要,而“鼓励创新”中的创新才是最为重要的,当然这也不怪学生本人,而是学校最终要检验学习成果的一条定律,即:写传统没有亮点,只有创新才会认为是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如果有心的话,就可以从每年学生毕业作品展上看到这些现象,且不论大学生的书法功底如何,但就他们所创作的作品中,让人感到是得上了“创新过度”症,当然,还是那句话,这不能怪学生本人,而是整个书坛上的一个风气,学生只不过进行了模仿,并在模仿中有所创新罢了。

文中第一幅作品是某高校书法专业学生的毕业展作品,写得书体是隶书,当然严格意义上来看,并不完全是纯粹的隶书,其中还参杂了篆意和汉简书意,可以看出这位学生对篆隶书法学习研究的还是比较透彻,这三种书体揉合起来就会产生古意,使得作品有了高古的意味。


但是,他为了表现精神的境界之美,把层次感、远近感体现出来,在书写时使用墨法来实现这个目标,涨墨、浓墨、淡墨、枯墨全上,一个不落,尽力做到“一笔书”,最后浓的地方更浓,涨的位置更涨,枯的部分更枯。按照当代书法导引的艺术性来说,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这幅作品由于过分夸大墨法的使用,却失去了笔法出处,一下降低了作品的质量和水平。

这就是“过度创新”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不论学习哪种书体,用笔和笔法都是古人一直强调的核心概念,尤其是对学生来说,​这是大学期间必须要跟老师学好学到的,至于墨法问题,那是因人而异的,也是因时而异的。这幅作品给人带来的感受是“脏乱差”,让人不忍直视,因为它中没有可以感动人的地方。

对于这样的说法,有人可能觉得不以为然,但试想一下,作为具有几千年传统书法文化,如果在学生时代就这样“创新”,是不是早就被丢失掉了。因此,学生时代应当是把“根植传统”作为重要的学业来研修,而不是为毕业而创新。作为学校,应当把全面考察学生对古代传统书法的学习、理解作为课业重点来要求,这才是正道。

至于书协提出的“鼓励创新”,要客观、全面地看待它的观点,一个人一生都在写字,如果没有创新也是不对的,这是书法境界的需要,而境界是人的学养、修养、阅历的积累所至,每个人都在学王羲之书法,如果没有创新,写出来的作品都是王羲之模式,那也是不对的,这是缺乏创新的,但这种创新不是在学生时代。

简单地说,如果把书法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技法层面,另一个是境界层面,那么,学生时代就应当加强对书写技法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而境界的层面就应当随着人生的阅历、情操、修养来逐渐融入,至少是需要时间支撑的。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