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绍兴加码调控,这不是个坏消息


周末,朋友圈被徐州、绍兴这两个城市加码调控的消息刷屏了,讲真,帮主刚刚看到这两个城市的调控政策时,并未太放在心上。


1


一则,自今年7月份以来,以杭州、南京、成都、东莞为代表,本轮楼市的调控就已经开始了,后面断断续续又有新的城市加入,累计城市发布数据已经超过25个,其中不乏调控力度比徐州、绍兴这两个城市更为严格的。所以,徐州、绍兴的调控加码既不突兀也不突出,实在没必要大惊小怪。


二来,如上所述,这两个城市的调控力度并不大。拿徐州举例,这个城市发布的红头文件满满8条。



但总结下来大致有4点:


1、 加强精准调控,加强住宅用地供应,优先满足刚需;


2、 备案价格一年内不得调整;


3、 本地一套,拿证未满2年或网签未满5年,不得上市交易;本地二套、外地一套及以上,拿证未满3年或网签未满6年,不得上市交易;


4、 推进住房保障工作、加强市场监测分析、营造好的舆论环境。


真正有意义的调控只有两个:一个是限售,一个是备案价格。


恕帮主直言,即便是这两个措施,对于市场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因为真正掐住楼市交易咽喉的是信贷和资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限贷以及限购。徐州这满满的8条措施看着很热闹,但一条也没有触及到。讲真,这种力度的调控,放到京津冀地区,连挠痒痒都算不上。


如果说徐州的调控还愿意声势浩大的做一做样子,那么绍兴的调控政策就更为干脆了当,通篇下来只有六个字“管控备案价格”。



新建住房实行“双备案”制度,需经区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后提交市联席会议审议确定;


加推盘项目价格备案不得高于首次备案的商品住房价格;


已经取得预售证的,要在十日内一次性公开全部准售房源及房屋价格,不得高于申报价格对外销售。


绍兴的调控其实很能代表一批以“数据”为依据进行调控的城市。具体方法就是严格把控新房网签备案价格,从而营造一个“数据平稳的和谐楼市”。虽然有些自欺欺人,但无论对上还是对下,都算有个交代。


2


写到这里,问题来了。既然这两个城市调控力度如此小,为何还会引发这么大的关注?


答案可能就是,这两个城市是楼市十一狂欢过后,第一批被调控的城市。


一个比较讽刺但你又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除了实在买不起房子的人,没有人希望房价会跌。全国楼市十一的狂欢,让人们看到了楼市重新火热的希望。


以北京为例,国庆前夕,几个热门楼盘相继开盘,其中颐和金茂府收金50亿,融创香山壹號院45亿,中海天钻23.6亿,中骏云景台也达到了15亿,单单这几个项目就收获了超过130亿元的销售额。另外,数据显示国庆期间,链家二手房的带看量每天超过3万人次,二手房最能反映市场的热度。此外,包括上海、徐州、郑州、广州等在内,多个地区国庆期间楼市都非常火爆。


此刻,大家都是信心满满,市场变热,似乎已经板上钉钉。


这时候一场冷水泼下来,浇灭了很多人的预期,徐州、绍兴的调控力度虽然不大,但是却是一种表态,也让更多人看到了zf的决心,楼市放松不可能,而楼市变热似乎也不被允许。徐州调控本质就是为了防止房价暴涨,因为已经出现了这种苗头。


3


在帮主看来,徐州、绍兴这种“表态式”的调控其实并不是坏事。


虽然对市场短期内的直接影响很小,但是它就像一个紧箍咒,在持续有效的向整个楼市传递着两个信号:“维稳”以及“房住不炒”,一旦越线,那么调控就会随之而来。


买房的朋友不必沮丧,没买房的朋友也不必恐慌,因为一个稳定持续的市场才是符合所有人长远利益的。


大涨会透支未来,大跌会击碎过去。只有在平稳的前提下,房子才会回归它本来的属性,更多的接近于生活,接近于人们的真实需求。如此,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小步慢跑、平稳合理上涨,可能是以后楼市最适合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