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即將取勝 國民黨豫湘桂會戰大潰敗

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根本性轉折的一年。同盟國軍隊在歐洲、北非和亞洲太平洋戰場全面轉入戰略反攻,掌握了戰爭主動權。中國戰場壓力減小,抗戰形勢好轉,國民黨軍在緬北、滇西轉入進攻,八路軍在敵後戰場發起局部反攻作戰,中國抗日戰爭已經看見了勝利的曙光。在國際和國內戰爭的大好形勢下,日軍在中國大陸拼盡全力、垂死掙扎,所作的孤注一擲的"打通大陸交通線(一號作戰)"戰略性進攻,即豫湘桂會戰,國民黨軍全面潰敗。辜負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國和中國老百姓對國民黨的期望,使中國在戰後格局安排上處於不利地位。(上圖 同盟國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介石)

發生於1944年4月至11月的豫湘桂會戰,日軍參戰兵力約51萬餘人,飛機250架,火炮1500餘門。當時國民黨軍總數約650萬人,其中參加會戰的至少130萬人(有資料高到250萬人的,未採用)。雙方參戰兵力對比約1:2.6。(上圖 日軍行軍)

豫湘桂會戰分三個階段在三個地區進行。第一階段,4月19日至5月25日豫中會戰,主要在河南平漢線及以西進行。除洛陽城守軍和在中美空軍支援下(擊落和炸燬日機160餘架,炸燬坦克汽車70餘輛)的豫西山地作戰頑強抵抗外,其他部隊大多一觸即潰,日軍迅速打通平漢鐵路。(上圖 日軍攻陷洛陽城)第二階段,5月26日至8月7日長衡會戰,此役又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長沙戰役,5月26日至6月18日,中國第九戰區未重演三次長沙保衛戰的輝煌,節節失利,長沙淪陷。

之後日軍一鼓作氣,6月26日攻至衡陽城下,開始第二階段衡陽攻守戰。(上圖 衡陽城)至8月7日,日軍發動三次進攻,均遭到方先覺軍長的第10軍頑強抵抗,艱苦卓絕,可歌可泣。終因彈盡糧絕,援軍遲遲未到,不得已投降日軍。(下圖 方先覺展板)

這是豫湘桂會戰中為數不多的壯烈和光輝一幕,值得我們銘記。長衡會戰中美空軍奪得制空權,出動轟炸機68架,戰鬥機113架,共4500餘架次,擊落及炸燬日軍120餘架飛機,炸燬船艇1000餘艘。(下圖 衡陽城破)

第三階段,9月上旬至11月24日桂柳會戰。此役日軍北南對進,並從東往西夾擊,從三個方向分別進攻桂林和柳州。佔領後攻入貴州,臨近四川,引起臨時首都重慶震動。但日軍已成強弓之末,在黔南遭到中國軍隊頑強阻擊,幾經反覆,穩定了戰線。隨後南下日軍在從越南北上日軍的策應下攻佔南寧。此戰中美空軍出動飛機1386架次,擊落和炸燬日機40餘架,打擊和切斷後方交通線,炸燬汽車400餘輛,船艇580餘艘,橋樑11座,一些日軍部隊補給困難,不得不"以戰養戰",如在廣西宜山繳獲大量作戰物資。(下圖 日軍清點繳獲物資)至此,日軍完成打通大陸交通線任務。1945年2月,日軍又打通粵漢線南段,"一號作戰"結束。

豫湘桂會戰,以國民黨軍慘敗告終,損失軍隊近半(50餘萬人)和40個師的裝備,丟失大小城市146座,其中4個省會,6000萬人口淪陷,佔當時中國總人口的15%,喪失國土20餘萬平方公里,正面戰場被壓縮至陝西、豫西、鄂西、湘西、貴州一線。日軍陣亡2.4萬人。

失敗的主要原因有六個:

一.國民黨消極避戰。從盧溝橋事變到武漢會戰一年多時間裡,國民黨還是積極抗戰的。但進入戰略相持階段,隨著日本對華政策從打到拉的改變,國民黨逐步轉為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採取避戰觀戰,保存實力,準備內戰,坐等勝利的做法,把抗戰勝利的希望寄託在美英蘇等同盟國身上。1942年3月蔣介石提出"對內重於對外,整軍重於作戰",抗戰"要隨世界戰爭之總解決,始能獲得真正的解決"。(上圖 蔣介石視察作戰部隊)在蔣介石"上山"、"觀戰"思想指導下,整個1943年國民黨正面戰場只打了防禦性質的鄂西會戰和常德會戰。對蔣介石消極避戰做法,中國戰區參謀長、美國人史迪威非常生氣,他說蔣介石的以空間換取時間,是不向日本人進攻的騙人說法,他想保留美國的軍援,以便在日本人撤退後佔領中共的地盤並消滅他們。此時國民黨有360個師,其中有60個師得到美國的整訓,有部分師換裝美械裝備。蔣介石將一部分嫡系精銳部隊配置在大西南和大西北後方,用當時一名瑞典記者的話說,"要麼用於封鎖中共地區,要麼和先進裝備一起保養起來,以便在戰後和中共算帳時派上用場"。胡宗南在陝北圍困延安根據地的中央軍重兵集團最多時達60萬人,豫湘桂會戰時也有近40萬。假設這部兵力用於中原戰場,在日軍進攻洛陽和豫西時,從山陝南部渡過黃河側擊日軍右翼,很可能豫中會戰就打贏了。消極避戰對國民黨軍有什麼影響呢?豫湘桂會戰發起前毛澤東指出,從1938年武漢失守起,"國民黨在五年半以來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政策下所養成的極端腐化狀態,今後必將遭到嚴重挫敗"。毛澤東預見成真。

二.國民黨軍抗戰意志消退,軍紀鬆懈,戰鬥力嚴重削弱。由於長期避戰,官兵消沉,違法亂紀,賭博、吸食鴉片、剋扣軍餉、吃空額、武裝走私、貪汙腐化、軍民關係惡化,在國民黨軍各部隊比比皆是。第一戰區副司令湯恩伯所部被河南老百姓恨之入骨,形容為"水旱蝗湯"四害,湯部潰逃途中在豫西處處受到民眾截擊。湯集團駐豫40萬中央軍精銳部隊面對6萬日軍,死亡37500人,被俘15000人。日軍戰亡850人,傷2500人。薛嶽的嫡系第四軍在防守長沙城時,嶽麓山陣地有大小炮50餘門,其中150口徑自行榴彈炮6門、76.2口徑野炮11門、75口徑山炮24門,火力可全方位覆蓋長沙城。要知道當時日軍師團一級進攻也不過20幾門火炮。可是長沙守軍堅持不到兩天,便棄城而逃。一些部隊在作戰中往往以"避免不利態勢"和"減少無謂犧牲"為藉口撤逃。在長衡作戰的第九戰區戰後總結時認為"紀律廢弛,戰志不旺","多為退卻作戰,軍行所至,予取予求,民不堪擾,而部隊之逃散,尤甚驚人"。蔣介石在總結豫湘桂會戰時對此深惡痛絕,他說"部隊暮氣太深,習染太重,毫無生動力量。官長很多精神頹唐,紀律廢弛,自暴自棄,不顧國家軍隊,只圖升官發財"。毛澤東指出,"國民黨以五年半的袖手旁觀,得到了喪失戰鬥力的結果。共產黨以五年半的苦戰奮鬥,得到了增強戰鬥力的結果。這一情況,將決定今後中國之命運。"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抗戰結束後四年,國民黨就丟失了政權。

三."曲線救國"在國民黨官場仍有地位,高官和部隊大批投日。(上圖 汪偽政府)在國民黨消極抗戰、保存實力政策下,豫湘桂會戰前溯兩年,有43萬軍隊投敵,偽軍增加到78萬人,其中將軍就有數十人,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唯一的奇觀。對這些投敵部隊,國民黨不僅不加以討伐,反而暗中勾結,下達反共命令,要他們去進攻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國民黨大量"偽化"軍隊的目的,連一個美國商人也看得出來,"戰爭結束後,偽軍將與中央政府的軍隊合作,共同消滅共產黨,這種合作現在已經存在"。

四.蔣介石國民黨主要精力已不在抗日上,通過打擊、限制共產黨為發動內戰做準備。美國駐華外交官謝偉思在豫湘桂會戰發起前發給國內的報告中指出,"一大批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隊,從對日作戰中轉而封鎖共產黨軍隊。在北方用多重碉堡建立牢固的封鎖線,並保持著武裝戰備狀態。在南面的湖北、安徽、蘇北,國共戰線犬牙交錯,時有衝突,國民黨部隊採取主動進攻"。至1944年10月豫湘桂會戰即將結束時,仍有77.5萬國民黨軍在包圍、封鎖和進攻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上圖 周恩來為"皖南事變"提詞)在發動兩次反共高潮、取消新四軍的基礎上,趁共產國際解散之際,1943年夏又準備發動更大的第三次反共高潮,胡宗南重兵集團突襲共產黨首府延安。情報洩露後遭到同盟國反對,不得不撤銷計劃。1944年3月日本即將發動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一號作戰"時,國民黨在制定《總反攻作戰指導計劃大綱》時要求其第八戰區,"主力取道陝北‘奸區',以壓倒之勢,一面肅清'奸軍',一面向晉冀進出",把抗日友軍稱為"奸軍"。

五.戰略指導錯誤,作戰思想僵化,作戰準備倉促。國民黨軍繼續堅持消極防禦戰略和單純防禦方針,依靠堅守大中城市戰略要點,"步步為營,處處設防","深溝高壘","固守不退","節節阻擊,消耗敵力","與敵決戰"。結果兵力平均部署,將百餘萬軍隊圍繞若干戰略據點分佈於點線(交通線),日軍從哪裡進攻就在其正面組織防禦,完全是因敵而動,被動而動。(上圖 國民黨軍組織操炮演示)在日軍轉移和集中兵力進攻下,既不利於堅守分散的各點,又不利於互相支援形成合力。除個別要點如衡陽、洛陽、桂平、黔南進行了頑強堅守,全線出現了大潰退局面。

日本"一號作戰"是一次有計劃、分階段、準備充分的戰略性進攻戰役,於1943年底籌劃,1944年1月形成詳細計劃,開始調整部署,3月下達到一線作戰部隊。但國民黨軍情報不靈和長期休戰的思想麻痺,誤判日軍只在河南發動局部進攻。(上圖 日軍取得局部勝利)及至會戰開始一段時間,才從繳獲日軍文件中得知還要向南大縱深進攻,才匆忙制訂應急計劃。

六.戰役謀劃與戰場實際脫節,戰役佈勢分散,戰役指揮能力普遍低下。如豫中戰役,第一戰區擬先於北線集中3個軍,擊破新鄉方面來犯之敵,再轉兵南下迎擊信陽方面北上之敵。但在作戰實施中,登臨一帶的3個軍分佈於6個縣域,無法向許昌集中兵力,反被敵各個擊破。又如在長衡戰役中,第九戰區司令薛嶽擁兵40多萬,依據第三次長沙保衛戰成功經驗因循守舊,依然利用湘江、汨羅江等四條河流節節抵抗,主力退入兩翼,採用"天爐戰法",最後圍殲深入之敵。可是這次日軍聚集重兵,前後重疊,20萬兵力共8個師團,一線5個,二線3個,除中央進攻路線外,兩翼各有一條進攻路線。在日軍三路進攻之下,前線守軍被分割包圍,失去有效抵抗,薛嶽從長沙嶽麓山指揮所逃往耒陽。(上圖 國民黨軍撤逃途中)再如衡陽保衛戰共48天,守軍浴血奮戰,極為頑強。但從戰役層面看,因戰前部署不周,戰時調動遲緩,周邊有8個軍10萬人,而且中美空軍掌握了制空權,日機只能拂曉或黃昏出動,在蔣介石嚴令下援軍或被各個擊破,或仍畏縮不前,終未解圍或突圍,功敗垂成。(下圖 國民黨軍調整部署中)

豫湘桂會戰失敗的政治後果很嚴重。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轉入全線反攻,蘇德戰場蘇軍已收復全部國土,正向德國本土進軍;北非戰事結束,美英獲全勝並在西西里登陸歐洲,意大利向同盟國投降;6月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闢第二戰場;太平洋戰場美國攻佔馬里亞納群島(關島),收復南太平洋諸島,日軍已被壓迫到西太平洋一線,從關島起飛的美國轟炸機空襲日本本土。日本上層對戰爭前途失去信心,政局不穩,戰時經濟瀕臨崩潰,民心厭戰、反戰。中國滇緬戰場節節勝利。敵後戰場中共軍隊從1943年秋衛南、林南戰役開始,華北、山東、華中和華南對日本佔領區普遍發起局部反攻,在部分地區取得戰場主動權和局部優勢。據不完全統計,殲滅日偽軍20餘萬人,收復淪陷區近20萬平方公里,完整縣30多個,解放人口1700萬餘人。就是在正面戰場上,相當一部分國民黨軍的武器裝備比日軍也不落下風,尤其是中美空軍已取得制空權。這在豫湘桂會戰後,1945年上半年的湘西、桂柳反擊戰中再一次得到印證。

在此大好形勢下,國民黨軍的全線潰敗,使同盟國對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產生了懷疑,認為在中國戰場中國軍隊無力獨自戰勝日本。於1945年2月召開的關於安排戰後格局的雅爾塔會議,中國未能參加。在這次會議上,為使蘇聯出兵中國,美英拿中國利益與蘇聯作交易:外蒙古從中國獨立出去;東北的交通大動脈中東、南滿鐵路和旅順、大連港(不凍港)交由蘇聯管理,實際上把東北變成蘇聯的殖民地。這就是對"二戰"戰勝國中國的待遇,與"一戰"戰勝國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喪權辱國有什麼區別!國民黨政府含恨忍辱接受了雅爾塔會議關於戰後格局的安排。新中國成立後,廢除了蘇聯對東北的殖民利益,但蒙古卻無可挽回地獨立出去了。

(參考書目:軍事科學院《中國抗日戰爭史》、馬克思主義理論重點工程《中國抗日戰爭史》、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宋波《抗戰時期的國民黨軍隊》、王洪光《經典戰例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