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衰退,以不变应万变。

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如期发布了经济报告,一季度GDP下降了6.8%,这个数据对于习惯了高增长的我们来说是第一次见到,也说明了疫情的冲击有多大。

我们可以看到,一季度只有金融和IT是正增长,其余都有不同程度的衰减,住宿和餐饮业甚至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5.3%。

这似乎也印证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4日所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GDP增速为-3%,为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糟经济衰退。

IMF首席经济学家吉塔·戈皮纳特甚至直言,流行病危机造成的2020年和2021年全球GDP的累计损失可能达到9万亿美元左右。170多个国家的人均收入预计将收缩。

毋庸置疑,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灾难,世界格局也将因此改写,要做好最坏的准备。

因为疫情,全球各国封城、封国,阻断人流物流,阻断交通运输。被迫在家无法工作,让很多人难以生存。现在美国申请失业金的人数已经超过1600万人,占全美总劳动人口的10%。

尽管我们国家最早控制住疫情,也在积极复工复产,但还是有很多公司没撑过这个冬天。根据数据,

今年第一季度有超过46万家企业倒闭。

部分数据截图

这么庞大的数字背后,有多少家庭陷入困境?

就算不关注这些新闻,我们也能从身边餐馆的倒闭、店铺的转让、公司的裁员和朋友的失业中,感觉到今年的艰难。

即使工作得以保留,但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公司也实行了不同程度的节流自救以应对危机,比如降薪、停薪留职等等,弄得人心惶惶。

公司难,员工也难;公司要生存,员工也要生存。绝大多数人都是靠着每月到手的工资过日子的,降薪失业对他们而言是极大的打击。

不是不愿共克时艰,而是实在有心无力啊。

有位朋友小李也因为这事儿唉声叹气,他2013年就去了广州打拼,去年年底如愿按揭买了房安了家。

今年回老家前,他早早买好了返程的票,等着按时复工,谁料想疫情突然爆发,一切计划瞬间被打乱了。

2月初公司宣布,薪水按照50%发放直到疫情结束。可是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吃穿用度、房贷、信用卡欠款每月都离不开钱,这点工资根本无法支撑正常生活的运转。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压力可想而知。他跟我说,自己苦点没事,但是一想到家人也要跟着受委屈就心里难受。

其实成年人的世界,所有的焦虑和烦恼来源,绕来绕去逃不过一个“钱”字。过的好不好,怕不怕降薪裁员,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你有多少钱?

钱越多,就越有能力应对突发变故,陷入困境的可能性就越低,意味着抗风险的能力也越强。

说到底,钱才是成年人最大的底气。

从前生活风平浪静的时候,很多人要么奉行及时行乐原则,花呗信用卡能用多少用多少;要么月月还贷,无钱可存。

等意外真正来临时,才知道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如此之低,熬不过一场疫情,扛不住一次降薪,更抵挡不了一场疾病的侵袭。

比如这次新冠肺炎,武汉一位ICU主任医师曾说过,抢救一个新型冠状病毒的重症患者,从住院到能基本出院,用ECMO治疗,大致要花近四十万左右的成本,不用ECMO也要二十万左右。

好在后来确诊患者已经有国家出面兜底治疗费用,不必过于担忧,但若是平时患上一场类似的重病,我们没有足够的储蓄,又能寄希望于谁帮忙呢?

拿最常见的癌症来说,治疗包括检查、住院、手术、化疗等多项加起来就高达几十万。

医疗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越来越多新型抗癌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延长了患者寿命。

但这治病太贵了,一片抗癌药上千,一个月药费好几万。在这样的花销下,有几个家庭能不喊穷呢?

想想我们的朋友圈,划过了多少条众筹信息,他们原本也是生活美满的家庭,却被不幸砸中,从此陷入阴霾。

患病之后,家庭的生活金、孩子的教育金、父母的养老金,全都得用作治疗费用,甚至远远不够。当下已经捉襟见肘,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呢?

年轻时觉得谈钱庸俗,经历了很多才明白,拥有钱就拥有选择权。它能让你过更有品质的生活,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父母生病时,可以选择更好的医院更有效的药物。

除了健康,钱也是一种免疫力。

我们都是普通人,命运的安排,或许无力改变,但至少可以抱紧救生圈,保证自己不被潮水吞没。

与其陷入焦虑的情绪泥沼里,不如利用这段时间,反思一下自己在工作、生活、资金管理上的得失。

在这里认真给所有人提个醒,加强保险配置意识,不要等灾难发生后才想起救命稻草。每个人这辈子都会遇上疾病,是否受到影响,区别在于有没有提前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