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说」吃药喝水有讲究,不同剂型服药的水量不同

人的一生当中多多少少会因生病而吃药,然而,大家认为,只要遵医嘱,按药剂量、按时吃药,就万事大吉。其实,

往往就是吃药喝水的细节最容易被忽视,看似简单的事情,很多人却不一定做对。



吃药并不是一杯温水送下去就完事,不同的药品对喝水量以及水温都是有要求的,这些细节做错了很㕛可能让一些药的效果大打折扣。


那么,吃什么药,该喝多少水呢?今天,那么如何送服药物才科学呢?八百方资深药师告诉您!

正确的送服药物方法一、送服药物的水温

以下常用药服用时应使用温水,不能用热水送服(这里的热水指的是50℃以上)。因为

有些药物遇热后,会产生物理或化学反应,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


消化酶类

如胃蛋白酶合剂、复方淀粉酶口服溶液、胰蛋白酶、多酶片、酵母片(食母生)等;


糖浆类

如止咳糖浆、急支糖浆、蜜炼川贝枇杷膏等;


❸ 维生素类

部分维生素类的药物是不宜用热水送服,如维生素C,遇热后易被破坏而失去药效;


活菌制剂

如复合乳酸菌胶囊、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口服双歧杆菌活菌制剂等;


胶囊型药物

如伤风胶囊、诺氟沙星胶囊、头孢氨苄胶囊、鱼肝油丸、维生素E胶囊、藿香正气胶囊等;


阿莫西林等广谱青霉素类

该类药物易水解,随温度升高水解速率加快,水解后药物失去活性;


活疫苗

如小儿麻痹症糖丸,含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是一类活的生物制剂,遇热被破坏。

二、用什么送服药物

送服药物的水也是有讲究的,正确做法应该是“一用六不用”。

“一用”

绝大部分药物使用温水或凉开水送服为宜;


“六不用”

不用矿泉水

含有一些矿物质和金属离子,例如钙,对有些药物会有影响;


不用茶水

含有大量的鞣质,容易和药品中的蛋白质、生物碱、金属离子等发生相互作用;


不用牛奶

含有蛋白质和钙,一方面可使药物失效,另一方面药物也可能让蛋白质变性从而失去牛奶的营养价值;


不用饮料

用饮料送服药品不但影响药效,甚至会增加药物毒性副作用。尤其是西柚汁对一些由肝脏代谢的药物有干扰。


不用啤酒

啤酒与药物混合将产生不良副作用,既能增加酸度而使药物在胃中迅速溶解,又能破坏血液吸收而降低药品疗效,甚至殃及生命。


不用唾液送服药物(当然这里应该是除含服、咀嚼药物之外。)

不喝水,使用唾液送服药物,药物在没有水送服的情况下,可能在食道中溶化或黏附在食道壁上停留时间过长,造成食道黏膜损伤,甚至发生溃疡;


尤其是胶囊中的明胶成分,被唾液润湿后更容易黏附在食道上。

三、送服药物的饮水量

上面说到不喝水,使用唾液送服容易引起食道黏膜损伤。有小伙伴肯定会说,那我用一口水送服,可以吗?


答案必须否定!不同剂型服药的水量不同。


大部分片剂,通常用150~200毫升水送服

胶囊至少300毫升水送服;而咀嚼片、口崩片等一般不需喝水,直接吸收起效,喝水反而降低其疗效。



服用以下药物需要大量喝水确保在服药期间一天的喝水量能达到2500毫升左右。


部分抗菌药物、抗痛风药

如喹诺酮类、磺胺类、苯溴马隆、别嘌醇等,此类药物可引起泌尿系统损伤,其代谢产物易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故需大量饮水可预防结石的出现。


阿托品、山莨菪碱,甲硝唑等

此类药物服用后,其不良反应就是口干,需要多喝水来缓解此症状。


利胆药

如熊去氧胆汁酸可引起胆汁的过度分泌和腹泻,应多喝水,以避免过度腹泻而脱水;


电解质类

腹泻时口服补液盐每袋要加200~1000毫升温开水冲溶后服下,补充因腹泻而丢失的水分。


退烧药

如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是通过加速排汗来降低体温,使水分进一步丢失,所以大量喝水及时补充体液,可防止水盐代谢紊乱。


胶囊类

胶囊易粘附在胃壁上,溶化的药物不能均匀散开,致局部浓度过高刺激胃黏膜,故服胶囊时,为了避免胶囊卡喉,吃药前先喝少量温水润润食道,喝水量不应少于300毫升,服用后再连续喝一杯水。

四、吃药喝水的时间

有些药物服用后不可立马喝水。



胃黏膜保护剂

要求用药后1小时内尽量不要喝水


止咳药如止咳糖浆

这些药物是靠黏附在咽喉部发挥作用,建议服用后15分钟内不要喝水,使药物充分发挥疗效。


相信大家已经了解到药物对水的要求并不是一概而论的吧!只有遵医嘱,科学吃药,多重视吃药的一些细节,才能使药品发挥到最大的药效,起到治病的效果。


注:文章部分素材参考于网络,如有雷同,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请点击文章右上方的红色「关注」按钮关注我!

八百方健康说每天为您推送各种专业健康的知识,让你了解更多的健康资讯,走出用药误区!旨在成为您身边的健康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