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还落魄,60岁已封侯,诗歌“达人”高适怎样完成人生逆袭?

唐代诗人中,真正显达者并不多,高适算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旧唐书》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他曾担作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在61岁的时候,进封为渤海县侯,是唐代历史上仅有的因军功而至封侯的诗人,可谓荣耀加身,着实令无数苦读苦吟苦苦苦求索的诗人艳羡不已。那么,高适是从何时开始走向显达的呢?告诉你,是在他写出那首著名的《别董大》之后。

<code>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code>

《别董大》,高适一共写了两首,但这首传诵最广,为什么呢?我想当然是因为这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天宝六载(公元747年)春,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被迫离开长安。身为琴师的董庭兰能将古琴弹得出神入化,但当时流行胡乐,能欣赏古乐的并不多,所以董庭兰一直都曲高和寡,尤其是这次又灰头土脸离开长安,心情的郁闷更是可想而知。就在这年冬天,董庭兰来到了河南宋州,在这里他见到了老朋友高适。高适好像对这位老兄的长吁短叹视而不见,在一起干了几杯酒后,提笔就给排行老大的董庭兰写了两首诗,尤其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就像是突然摔碎了一支酒碗,让董庭兰酒醒了一半:是啊,有这么一句励志的话揣进行囊,再继续前行可得挺直腰板儿啦!

其实,高适的这首诗又何尝不是写给自己的呢?这个时候,高适已经47岁,但仕途基本就没什么亮色,仍然是漂泊的状态,直到董庭兰见到他,他的状态还是饥一顿饱一顿,过着贫寒的生活,然而尽管如此,高适却没唉声叹气,他一边继续埋头苦读,一边交游,等待着机会。

天宝八载(749),高适寂寥的生活终于迎来了一次难得的转机,就在这年八月,朝中重臣张九龄的弟弟时任雎阳(即更名后的宋州)刺史的张九皋,听闻高适其才,"深奇之",遂举荐其参加朝廷有道科考试,结果一举中第。多年寒窗苦读的高适一朝金榜题名,心中的喜悦当然是难以名状的,"褐衣不得见,黄绶翻在身",在行将知天命之年得以黄绶在身,高适的人生眼看就要进入上行的通道,他被任命为封丘尉,这样一个县尉之职,当然不是高适心中的理想,但他还是去赴任了,毕竟这是自己入仕的第一步,毕竟不必再经受衣食不给的磨砺。然而,任封丘尉的第二年,在受命向蓟北送新征的士兵返程途中,高适还是下定了辞职的决心,而之所以铁定了要挂印而走,则是因为在封丘尉任上的他并不快乐,当这种不快乐被生性不羁的高适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出来,我们看到的,是和当年陶潜辞官一样的无奈心境。

<code>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高适《封丘作》(节选)
/<code>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也许有人会说,高适太不珍惜这一得来不易的官职了,毕竟年近半百,能求得了个可解温饱的职位也该知足了。然而,这就是中国文人,真正的文人,是不会将就的,他们宁可狂歌于草泽之间,也不愿作吏于风尘之下,不愿为斗米而折腰!挂印辞职的高适毅然绝然地投给了封丘一个背影,而他的脚步却向着长安迈去,在长安,他的文友们在热情地期待着他的到来,崔颢、杜甫、储光羲、綦毋潜、岑参张开双臂,都在以最纯粹的文人之心迎侯着这位诗坛老大哥,而辞官赶来的高适显然也在与文友们的游历畅饮过程中,找到了生命中一段难得的闲放时光。

高适的命运出现逆袭,是在天宝十一载(752年)。就在这一年,时任陇右节度使的大唐名将哥舒翰看中了他,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幕府。能够参军报国,让高适特别兴奋,早在当年赴蓟门浪游时,高适就在找寻着从军的机会,没想到这个梦想会在自己五十二岁的垂老之年珊珊迟来,"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对于老友在这个年龄还能从军西北,杜甫给予的是热情的鼓励,而离开长安向西进发的高适在对即将见到的哥舒翰充满感激的同时,更是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豪情,"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登陇》),按住腰间的佩剑,银须暗生的高适并没有感觉自己的衰老,相反,他觉得,自己的路,刚刚开始。

高适是在陇右节度使驻地鄯州西平郡见到哥舒翰的,见到这位战功卓著的唐廷名将,高适顿生仰慕,而哥舒翰对高适也是"见而异之",遂"表为左骁兵曹,充翰府掌书记",如果说年轻时首次出塞奔赴蓟门,对于高适而言,是一种没有目标的浪迹,第二次出塞再赴蓟门,是为了完成一件令人心烦的差使,那么当高适在生命的暮年第三次出塞,来到西北边陲,他已是豪情万丈,踌躇满怀,翰府掌书记虽然不是什么像样的官职,但比起困于公门忙于琐事的封丘尉,这个位置,不仅可以让高适感受到朔漠的雄奇风光,更可以真正谛听到边关风驰电掣的马蹄声。

正是在这样一种豪情的驱动下,高适的边塞诗创作开始呈现井喷之势。在马嘶弓鸣声里,"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逤取封侯。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这是高适在饱蘸笔墨,对跃马横刀的哥舒翰极尽赞美;"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塞下曲》),这是高适在歌颂边功的同时,抒发自己"画图麒麟阁"的愿望;"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 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送浑将军出塞》),这是高适在以气势磅礡的笔锋为浑将军送行,清人赵熙批此诗道:"浑将军得此一诗,史篇一传" ……在边关的风雪与寒霜中仗剑而歌,华发已生的高适在状写战争、为不知名的将士立传的同时,也在让自己的年龄逆向而生,他是笔走龙蛇的诗人,更是跃马沙场的军人,两种身份叠加在一起,高适陡然发现,这才是自己应有的样子。

而高适对生命真正的逆袭,还是因为随后的"安史之乱"。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下诏哥舒翰讨伐叛军,哥舒翰本意踞守潼关,可奸相杨国忠却逼迫其出关迎敌,结果兵败被俘,变节投敌。潼关失守后,唐玄宗被迫出走四川,身在乱军中的高适没有被叛军的功名利禄所引诱,他冒死抄小路星夜兼程,追上了唐玄宗。此时,大臣们对哥舒翰是一边倒的谩骂之声,高适却站出来勇敢地替哥舒翰说了公道话,不仅如此,面对这位被迫逃亡的皇帝,他不卑不亢,而且有理有据地分析了潼关失守的原因,唐玄宗非常认同他的说法,提拔他为侍御史,不久又任命其谏议大夫,任命的制文是这样说的:"侍御史高适,立节真峻,植躬高朗,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赡文雅之才。长策远图,可云大体;谠言义色,实谓忠臣。"

受命于危难之秋的高适没有因为仕途的平步青云而沾沾自喜,相反,却如履薄冰,在谏议大夫的位置上克尽职守,"负气敢言,权幸惮之"。尤其是当房琯向玄宗建议,将天下分封给太子李亨、永王李璘、盛王李琦、丰王李珙诸子,高适更是预见到可能导致的危机,"盛言不可",但玄宗并没有采纳。很快,高适的这种担心就变成了现实,至德元载(756)十二月,永王李璘自江陵东下,直取金陵,肃宗对当时高适提出的不可分制的切谏记忆犹新,马上"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肃宗大喜,遂任命其为淮南节度使,与来瑱、韦陟一起率军讨伐永王。这是高适绝然不会想到的,就在几年前,自己还只是供职哥舒翰幕府不在朝廷编制的区区幕僚,而历经安史之乱的硝烟和改朝易主的风云变幻,高适,曾经三次走向边塞的高适,曾经用荡气回肠的诗歌树立自己边塞诗旗手地位的高适,彼时已然以从三品朝廷命官的身份披挂上阵,在五十余岁的人生暮年,吹响了出征的号角,开启了一段壮丽的军旅生涯!

高适的东征很顺利,在未渡淮水之前,他便实施了一系列策反之计,而当他率领的部队度过淮水,众叛亲离的永王已经兵败自杀。这次平叛之后,高适又受命参与讨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以一个将军的形象书写一个诗人的传奇;当他在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迁任剑南节度使,再次以六十岁的高龄抵御吐蕃的入侵,人们看到,这位当年在蓟门、在陇西用诗歌彰显自己名字的文人,已经变成了一位老当益壮击敌于千里的军事统帅,尽管此番与吐蕃的交战"师出无功,而松、维等州寻为蕃兵所陷,而他自己也为严武所代,但唐廷对这位臣子的任用并未削弱,回到长安后,他被"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回到长安后第二年正月,高适病逝,朝廷"赠礼部尚书,谥曰忠",可谓极尽哀荣。

高适字达夫,事实上,在这位"达夫"身上,那些失意的文人们在羡慕他晚来的通达显赫的同时,更应看到一条生命的逆袭轨迹,而这条轨迹的拐点,其实早在高适吟出那句脍炙人口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时,就已经开始了……

本头条号"唐诗宋词有风云”已签约维权骑士,严禁盗用,违者必究;图片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