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荧屏中的中国形象,不止“辱华”这么简单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关注微信公众号:见移思迁的DK姐(MadamDK)


以获取更多海外金融、海外见闻、时事热点等相关内容。

这个夏天的欧美影视圈,华人、华裔演员的新闻格外多。

先有“娇娃”刘玉玲凭借在《致命女人》中的演、导双修成为热门话题,后又有威尼斯电影节上巩俐强势亮相红毯,登上热搜。好不热闹。

《致命女人》刘玉玲

在中国文化、东方元素已经成为西方电影中重要卖点的今天,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影人一直都是中外媒体关注的焦点。可是把时间前移几十年,由于西方电影对中国面孔的刻板偏见,中国乃至华裔演员想在国际影坛出头,都是千难万难。

西方电影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偏见由来已久,这有历史文化的原因,也有现实因素的影响,这就导致了中国形象在西方电影中时而正派,时而反面,上演了一幕幕“变形计”。

猎奇——缺乏了解的臆想

在西方世界里,“黄祸”的论调一直存在。拜电影所赐,邪恶无比的傅满洲成为了“黄祸”最让人熟悉的实体化代表。

说起这件事其实对我们来说就是个悲惨的故事,“傅满洲”这个形象最早出现在清朝灭亡之后,是英国小说家“萨克斯·罗默”创作的《傅满洲》一书,其目的是用来丑化中国人以及亚洲地区。

对于小说来说,这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它成功让欧洲人意识到中国人是天然的敌人,他们卑鄙狡诈,杀人如麻,尤其喜欢杀欧洲人。成功挑起种族歧视!很多欧洲人对此深信不疑,甚至认为“傅满洲”就是真实存在的,由此还延伸出一系列小说,电视剧等,这个邪恶的东方人成功植入欧洲人们的心里,谈“满”色变。

关于这个人物的创作最初,灵感来自1911年伦敦街头的暗杀,当时社会动荡,义和团暴乱引起来的黄祸传言,更令欧洲民众恐惧亚洲人,于是就有了“傅满洲”的诞生,随着一代一代改版优化,“傅满洲”形象慢慢转为“东亚病夫”套在我们头上。

与傅满洲相反,陈查理则代表了西方视野里中国人形象善良正直的一面。陈查理是一个机智的华人探长,致力于打击犯罪,维护正义公平。陈查理总把“子曰”挂在嘴边,善于观察细节,是一个温和睿智的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扮演陈查理的演员也曾饰演过傅满洲,这更像一个暗示:在西方人眼中,这两者不过是中国形象的一体两面。

就是在这样偏见重重的局面之下,还是有一批中国演员在好莱坞闯出了一片天地。这就不能不提黄柳霜,她是第一位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留下自己星星的华人女演员。

1919年,14岁的黄柳霜从龙套做起进入好莱坞,在1924年的《巴格达窃贼》中因饰演美艳的女奴隶而走红。但是走红的黄柳霜也只能饰演一些娼妓类的角色,靠贩售性感来满足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由于黄柳霜出演的角色多为负面的,她在当时海外华人群体中,总会遭遇非议。

在告别傅满洲、陈查理、性感尤物后,中国形象在西方又有了新变化。那就是中国人开始变得能打了,这源于中国功夫片在好莱坞的流行。

当时李小龙主演的一批功夫电影在西方引发了强烈反响,从《精武门》到《猛龙过江》,从《唐山大兄》到《龙争虎斗》,中国功夫风靡一时。中国人等于功夫高手的认知逐渐形成,功夫小子取代了“东亚病夫”。

到了90年代成龙赴美发展,他在好莱坞拍摄的一系列动作片更是强化了这一认知。《尖峰时刻》和《上海正午》系列让西方观众进一步形成了中国人擅长功夫的形象认知。总体来看,上个世纪西方电影里的中国人形象,往往都是根据粗陋印象放大的结果。

武断大于了解,异域风情取代了一视同仁。

迎合——经济利益的驱动

进入新世纪之后,文化上的优越感和心理上的傲慢显然不敌经济利益的驱动,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西方电影自然不会错过。

尽管此前在电影里的中国形象反派居多,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改善中国形象显然不是难事。

这一转变在上世纪末就已初见端倪。1998年的迪士尼动画《花木兰》,就已经把迪士尼的公主系列拓展到了东方,利用西方观众对中国元素的猎奇感大做文章。

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西方电影开始呈现正面中国形象。

在《2012》里,世界面临毁灭,而世界最后的希望则是在中国西藏制造“诺亚方舟”,这既是对中国制造的调侃,也是一种对于中国庞大工业力量的承认。

在《地心引力》中,遭遇意外的西方宇航员只有借助中国的天宫一号、神舟飞船才能返回地球,这是一种对于中国航天技术进步的赞美,但影片里中国飞船全中文系统的“古早”设计,实在让人难以恭维。

为了带动中国市场的票房收入,很多好莱坞电影都选择了邀请中国演员加盟。甄子丹、姜文参演《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李冰冰参演《变形金刚4》,吴亦凡参演《极限特工3:终极回归》……都有着类似的考量。

好莱坞叙事对于中国市场的“入侵”,在《长城》那里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部电影是中国导演与好莱坞工业体系在中国资本做媒下的一次联姻。

长城、怪兽、奇兵,换上好莱坞的创作语境,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下手似乎更狠,选用最具噱头的中国符号,包裹着一个西方救世者的想象,做出了一部主攻中国市场的好莱坞风格大片。

总之,在大片中加入中国面孔,大多是西方电影对中国市场示好的表现。外国人做中国题材的文艺作品,往往会有不一样的视角,他们用猎奇眼光在审视和玩味一些神秘的古老文明碎片。

虽然也有像刘亦菲出演真人版《花木兰》这样的个例,但是想要在西方主流电影中看到更多的华人面孔,还需要时间。迪士尼发布了《花木兰》的预告片,其中的审美也让人觉得很诡异。比如花木兰脸上红一片、黄一片的“额黄妆”看起来很难说有美感。

还有充满符号意味的福建土楼。

这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来自西方猎奇的眼光。

无论是《花木兰》还是《尚气》,这些好莱坞中国题材电影的最终目的,也许都是为了拉近不同种族间的距离,更好地了解彼此间的文化,但倘若细节上处理不当,一不小心触及民族感情,反而会让误会再度加深。

“辱华”——认知错位的尴尬

“尚气”初次登场于1973年12月的《漫威特别版》。

尚气是一个正面形象,他是漫威世界中顶尖的武术高手,善用十八般兵器,在没有超能力时期就已经可以击败众多超人类对手。

在漫画中,尚气又称“功夫大师”(The Master of Kung Fu),后来成为了“复仇者联盟”与“雇佣英雄”(Heroes for Hire)的成员。

他出生于中国湖南,从小隐居,与世隔绝,由父亲与师傅训练习武,技艺高超。当他终于来到外面的世界,得知一直尊敬的父亲其实用心险恶后,与其决裂。这个角色由作家史蒂夫·英格哈特和艺术家吉姆·斯塔林共同创作,最初的灵感来源于李小龙1973年主演的电影《龙争虎斗》。

漫威即将开拍的超英电影《尚气》就被很多中国观众认为“辱华”。

因为漫画原著和傅满洲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电影改编保留了尚气的父亲是傅满洲的设定,而傅满洲则是西方对中国偏见的集大成形象。虽然漫威对此解释为尚气将会杀死傅满洲,这是与过去辱华观念的一种决裂,但这样的说法显然很难有说服力。

但不可否认的是,满大人这个角色有傅满洲的影子,八字胡、中英混血的出身等设定都与傅满洲相似,这也许很难完全“洗白”。有支持的网友认为,“满大人和傅满洲不是同一个人,且电影设定和漫画肯定不一样,会修改角色的设定,不必揪着原型不放。

但也有网友不买账道,“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满大人和傅满洲是否为同一人,而是这些角色存在的本源就是对华人的偏见与恶意,且反派满大人的英文名manndarin所指普通话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华裔演员刘思慕将出演漫威“尚气”

种种质疑,令漫威百口莫辩。

《傅满洲》作者曾说,自己对中国一无所知,只是凭借想象创造了这一角色。时代在变化,我们需要通过文化的沟通交流加深对彼此的认知。主动认识和了解今天的中国,真正了解中国人当下的兴趣和文化,相信可以拍出令中国和西方观众都满意的《尚气》,这也是唯一的方式和机会。

新篇章即将开启,漫威自然不会掉以轻心,但如何改编极具争议的人物设定,又能否平息大众的怒意,漫威漫漫吸金路还能否再创辉煌?市场终会给出答案。

纵观西方电影里中国形象的变迁,得益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和了解的增多,也得益于中国实力的增强。但中国形象在海外的阐释权,终归不能留给别人去掌握。想改变偏见,还是要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