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春风劲拂农事忙

春风拂大地,农时催人忙。

行走在怀化广袤的乡村,大马力农机深松土地,村民在田间忙碌劳作,农技人员现场开展指导……到处都是一派繁忙的劳动景象,勾勒出一幅幅“人勤春来早”的绚丽春耕图。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怀化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坚决扛起维护粮食安全和耕地红线的重大责任,坚持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两手抓、两促进,全市粮食生产呈现喜人局面。

多措并举稳定生产面积

“现在鼓励农民种粮的优惠措施多,我购置了价值12万元的大型耕种机,政府给我补贴了2.2万多元,我被评为‘先进种粮大户’政府奖励了1.2万元,今年又免费为我提供价值3万元的640斤种子。”近日,正在一边指导工人翻耕农田,一边仔细查看育秧苗的通道联大家庭农场负责人陈立勇高兴地告诉记者。

去年,陈立勇种植了6.7公顷的优质中稻+再生稻,年生产加工收入达30万元,在惠农措施鼓励下,他打算将家庭农场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到23公顷以上。

为了确保粮食生产大局稳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发了《关于切实提高耕地利用率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通知》,要求按照“宜水稻则水稻、宜旱粮则旱粮、宜经作则经作”的思路,切实提高耕地利用率,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并明确提出“全市粮食播面稳定在311333公顷、粮食产量保持194万吨以上”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系列的务实举措推进出来——

加大耕地抛荒治理。按照突出重点、全面清理、分类处置、集中整治的要求深入开展耕地抛荒专项整治行动,对耕地抛荒展开拉网式排查清理,鼓励县、乡、村采取代耕代种、集中流转、托管服务等形式发展生产。减少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水稻功能区非稻化,确保水稻生产功能区至少种上一季水稻。

积极发展经营主体。发挥种粮大户、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作用,加大机育秧、机插秧、机防机收等专业服务组织建设,力争2公顷以上适度规模经营面积突破26667公顷,支持67公顷以上种粮大户发展。

间作套种轮作复种。积极推广玉米、红薯、大豆、花生等旱地作物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增加旱粮面积。大力发展菜+稻、瓜+稻、中稻+再生稻、秋玉米+冬粮等模式,巩固壮大稻油轮作优势产业。

较之往年,今年的农时非但没有因疫情而延迟,反而因有了各项积极措施的支持“加码”,各地发展粮食生产的底气更足。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早稻栽插面积167公顷,中稻陆续进入播种高峰期,播种80533公顷,完成玉米播种54400公顷,其他粮食作物播种31867公顷。

多点发力促进稳产增效

3月25日,在辰溪县龙泉岩乡金家坳村,种粮大户宋朝满正在进行早稻播种。辰溪县农业农村局相关业务专家在一旁对其进行技术指导。“我种的是双季稻,早稻估计一亩可以产900斤,晚稻可以产1000斤,一亩田水稻产量可以达到1900斤左右。” 宋朝满告诉记者。

我市积极推广增加用种量、合理密植、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措施,推广高产优质水稻品种,育好壮秧,插足基本苗,平衡施肥,科学管水等措施,强化病虫害绿色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