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托:如何让疫情之下的文旅业“托”离寒冬?

第2782期文化产业评论

作为文化产业线下场景经济的主战场,文旅业在疫情期间“首当其冲”,从整体行业到个体企业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文旅从业者们遭遇了一次彻底的“压力测试”,在危机中探寻复苏与转型的路径。随着抗击疫情进入下半场防守阶段,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复工,从国家到地方,都对文旅产业复苏给与了全面的政策支持。本期将从信托的角度,探索文化信托如何结合文旅产业自身的产业特点来发挥信托制度的灵活优势,利用创新金融工具支持文旅产业战“疫”胜利。

来源| 中航研究(ID:avictc_rd)

正文共计5746字 | 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疫情对文旅行业的影响

在文化产业的细分业态里,以线下消费为主场景的旅游业损失最大。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文旅经济是典型的消费驱动型经济,隔离期线下场景缺失导致临场体验型文旅经济最关键的最终消费环节缺失,而避险情绪升温则对文旅投资者的心理预期造成了冲击,即使数字文旅产业能够逆势上扬,但对大部分文旅传统业态来讲,整体趋势收紧,投资者更倾向于持币观望来“熬过冬天”。

2020年2月3日是春节假期结束后A股的首个交易日,文化休闲类板块的市值出现超过9%的下跌。其中,文化产业市值最大的A股上市公司中国国旅遭遇“一字跌停”,黄山旅游、张家界、桂林旅游文化旅游上市公司也遭遇同样的处境。而依托于景区旅游的演艺类上市公司宋城演艺发出公告,2020年1月24日起公司旗下的旅游演艺项目全部关闭,这对其一季度财务业绩的影响在所难免,2月3日直接导致其股价下跌4.60%。[1]

以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在线旅游服务公司携程网为例,携程在春节疫情期间累计取消订单数百万计,直接导致其股价一度下跌25%:首先是大量的航班的免费退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紧接着国家要求暂停团队游,携程不但下线了2月29日前的此类产品,而且对已经下单的跟团游、半自助、私家团等产品进行无损全退处理。消费者退款均由携程垫付,供应商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损失提交证明材料,由携程承担非利润部分的损失。[2]

1.《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原载:光明网

后疫情时期文旅复苏的政策支持

为助力中国文旅产业提振信心,在疫情危机下找寻发展新思路,近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文旅复苏的专项政策,从金融财税、业态升级等多个方面修复与升级文化和旅游产业。

国家政策对文旅业复苏的全面支持

随着进入后疫情期,国家开始从各个层面推动文旅业的复苏,除了在金融财税方面给予文旅行业专项扶持外,从消费导向、产业转型等方面与给予了多项政策支持:

2020年2月27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用好货币政策工具做好中小微文化和旅游企业帮扶工作的通知》。通知表明各地要加强与当地人民银行分(支)行的政策协调,及时反馈当地中小微文化和旅游企业资金需求,尽最大可能争取额度。

在同一天,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了《“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2020年第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共安排57亿元,支持485个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

3月1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刺激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举行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高政表示,随着疫情形势的不断好转,广大群众的文旅消费热情也在不断地恢复和高涨。文化和旅游部的工作可以概括为12个字,即“有序开放、狠抓线上、帮扶企业”[4]

3月26日,文化和旅游部网站发布消息《文化和旅游部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助力文旅企业纾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工商银行将为文化和旅游行业提供1000亿元新增授信额度,通过多种方式做好融资接续安排,保障企业资金需求;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

地方政府的文旅战“疫”

在疫情歇业期,地方文旅业转型的诉求显得更加清晰,很多传统景区展开了一轮特色化、线上化的大比拼,这也为地方文旅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定位与思考。[3]

黑龙江重振冰雪经济。3月2日,《黑龙江省财政厅关于统筹支持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若干财税政策的意见》印发。《意见》重点引导文化和旅游企业围绕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的新变化和新需求,大力推进产品创意创新和服务提质升级,结合疫情过后市场需求变化。在文旅特色上,充分挖掘全省温泉、森林、海洋、湿地、冰雪等自然资源优势,引导文化和旅游企业大力开发自驾露营、生态旅游、康养旅游、亲子旅游、文化演艺、文化创意、休闲度假等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业态和新产品,同时推动5G、4K、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高新技术的创新应用。

江西“红色旅游”的线上转型。江西是“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聚焦疫情对江西省文化和旅游企业的实际影响,为全力支持企业渡过难关,2020年2月13日,在产业升级方面,面对国民足不出户的现况,积极探索破局之策。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引导各地各景区景点利用互联网、AI、VR等新技术,推出一批网络虚拟景点,构建新兴文旅消费业态,助力繁荣“宅经济”,使广大游客足不出户就能饱览江西好风光,开放省内300多个景区的在线VR导览和语音讲解;引导各地各景区景点利用互联网、AI、VR等新技术,推出一批网络虚拟景点,构建新兴文旅消费业态,助力繁荣“宅经济”。

安徽筹备点亮夜间经济。根据各地疫后复工复产安排,安徽省将稳妥有序地发展业态多元、体验丰富的夜间旅游,总结推广合肥市罍街、芜湖市方特欢乐世界、芜湖市鸠兹古镇、黄山市黎阳in巷、安庆市五千年文博园、铜陵天井小镇等经验做法,择优推出“十佳夜游街区”、“十佳夜娱项目”、“十佳夜读空间”、“十佳深夜食堂”等,推动夜间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发挥夜间经济集聚协同和带动效应,让游客留下来,让市民走出来,创建一批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文化信托支持文旅复苏的几种路径思考

文化信托一方面可以从资金端发挥信托制度的优势,支持中小微型文旅企业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可以支持优质文旅资源,挖掘优质文旅IP,从资产端促进文旅产业的升级转型。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文化信托对文旅业复苏的支持路径:

通过“中小微文化企业集合信托计划”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流动性

2月19日,北京市政府发布了由北京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的《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旨在进一步减轻疫情对首都文化企业生产经营影响,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若干措施》提出要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流程和使用条件,支持金融机构提升优质文化企业票据融资的便利度。支持文化类融资担保机构开发中小微企业集合债券、集合信托

、短期融资券、票据业务等新型担保产品和服务。[4]

文旅产业产业链的上下游上大多数都为中小微企业,在疫情下,中小微文化企业大部分面临着资金流动性不足的巨大压力,有百分之八十的小微企业流水仅仅能撑三个月左右,中小微企业集合信托作为文化金融工具能够有效缓解中小型文化企业融资途径单一、过于依赖银行贷款的局面。中小微文化企业文化资产定价难、文化企业信用评级基础薄弱、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由文化产业园区、文化股权转让平台牵头成立中小微文化企业集合信托,可以解决文化中小微企业面临着抵押物不足、增信较弱的问题。早在2012年,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ICE)牵头成立雍和园文化创意中小企业发展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由北方某信托公司发行,向园区内的特定几家企业集中发放信托贷款,有效缓解了园区内文化企业的流动性难题。

由政府平台牵头成立中小微文化企业集合信托,可以形成平台、担保、社会资本三方共建风险补偿机制的模式,同时下沉担保边界,扩大符合融资条件的中小微企业的范围,从而扩大社会资金对中小微文创企业的覆盖范围。这种“财政扶持、社会融资、信托贷款、担保兜底”的融资模式,既可以较为体系化地解决中小微文化企业的融资难题,又可以在增信、风险担保等环节利用政府平台背书担保,提升信托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例如北京市东城区作为全国首批两个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的地区之一,在文化金融的创新上就一直走在市场前沿,据东城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东城区将构建“四个体系”,即文化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文化信贷风险分担体系、文化创业投资扶持引导体系、文化资产定价流转体系,努力破解民营和小微文化、旅游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5]

参与景区ABS业务助力景区转型升级

对于信托行业来说,发力 ABS 业务有助于满足当前市场的资金需求、控制信用风险,也是信托业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的体现。受益于市场需求和政策推动,信托ABS业务的基础资产也越来越丰富。景区ABS是我国促进文旅业发展推行的创新金融工具,目前已经有多单信托公司参与的景区ABS产品落地。2019年4月19日,证监会发布《资产证券化监管问答三》:对于电影票款、不具有垄断性和排他性的入园凭证等未来经营性收入,不得作为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现金流来源。这个规定一方面收紧了景区ABS快节奏的步伐,一些不具备较强竞争优势的景区再做企业ABS会比较困难;一方面为独一无二的历史名胜古迹以及稀缺自然景观资源的优质旅游资源融资保留了空间,在去“门票经济”的大背景下,景区二次消费如摆渡车、游船凭证也成新的发力点。

2019年8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要求推动景区提质扩容,推动景区设施设备更新换代、产品创新和项目升级、优化游览路线和方式的同时,推出消费惠民措施,继续推动国有景区门票降价。《意见》的出台意味着一方面传统景区受要逐步降低对门票经济的依赖,开发二次消费的空间;另一方面,对传统景区的品质提升,体验升级以及“IP”要素打造要求进一步提升,是否具有稀缺性,成为景区旅游资源成为ABS业务成功发行的基础。

以首单景区扶贫ABS产品——普者黑景区资产证券化项目为例,这个项目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在景区资源上抓住了地域特色的稀缺性。普者黑景区以“水上田园、湖泊峰林、彝家水乡、岩溶湿地、荷花世界、候鸟天堂”六大景观著称,是热门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拍摄地,对游客具有持久稳定的吸引力;二是本项目的基础资产摆脱了景区收入对门票经济来源的依赖,由云南普者黑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为原始权益人,以特定期间内特定数量的游船凭证为基础资产,还款来源稳定可预测。所募集的资金用于普者黑创5A基础设施建设、景区运营等,带动景区设施和服务的全面升级,实现了景区发展的良性循环和当地贫困民众的收入提升。[6]

以知识产权信托助力优质文旅IP

IP是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简写,中文翻译成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等。文旅IP,顾名思义,指的是能够赋予景区文化内涵与情感体验的IP。文旅IP可以是内在自生的,如故宫的历史文化故事;也可以是为景区植入外部IP,例如融创买下的小狐狸阿狸。自文化部与旅游部合并以来,“文旅融合”的步伐已经进入了快车道,相对于常规的旅游概念,文旅IP提供了更多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以及旅游内容的丰富性,随着文旅业的发展转型,“IP为王”语境下的产业赋能、价值倍增、消费升级、市场潜能、知识资产等概念也进一步清晰。

在文旅与资本对接的过程中,IP成为文旅资源资产化的一个重要价值衡量因素,一个优秀的文旅IP一定程度上的决定了文旅资源的市场竞争力,从上文对景区ABS业务的分析中,也体现了一个文旅项目是否有文旅IP存在成为金融资本进入的衡量标准:以主题公园IP来看,能够成功发展IP属性的主题公园产业在中国的前景是普遍比较看好的,以方特、华侨城等为代表的文旅企业正在逐渐崛起,例如华强方特在IP方面,不仅拥有以“熊出没”为代表的原创动漫IP,还深度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和传说,打造中国IP文旅项目的差异化竞争点;以自然景区IP来看,在景区原有自然风光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景区历史文化打造特定原创IP,将景点与文化相结合,为游客提供浸入式的文化体验感,或者通过植入电影、电视剧等荧幕作品,改编原生态民间文学,将经典故事与景区结合,增强游客的代入感。

目前已经有信托公司开始尝试开展知识产权信托交易试点,并推行了具有试验性质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托模式,探索以信托贷款的形式解决无形资产质押融资的难题。各界目前对版权、著作权以及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如何估值定价、质押融资的讨论一直在进行,虽然国内目前还没有直接单独以文旅IP为基础资产发行信托产品或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先例,但是在对文旅项目整体进行评估的时候,IP已经是衡量文旅资产的重要标准之一。随着对IP相关估值、风险控制和资本对接体系的进一步成熟,文旅IP作为基础资产的知识产权信托也变得未来可期。

4.《东城区获批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原载:新京报

5.《北京建金融服务快速响应机制 推出文化企业再贴现专项产品》,原载:凤凰网财经

6.开源证券景区扶贫ABS产品——“普者黑景区资产证券化项目”入选证券行业脱贫攻坚案例党建工作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

你对文化信托怎么看?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看法

权威发布|北京金融支持文化企业复苏6大政策(全文)

刘锋:疫情重创旅游业,政府与企业如何应对?

文旅救市:当下“撒钱”式政策趋势和施政策略

文化产业顶尖大号“文化产业评论”,在业内具有广泛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得到了全国文化产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企业、机构、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是国家部委、各地市、文化企业掌握文化产业发展及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

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申请转载/加入研习社请加小助理微信号:whcy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