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孙子兵法》研读赏析《始计篇》之“兵者,国之大事”

导读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出土在临沂。

作为一部军事圣典,它一直被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商人、学者奉为至宝。这部百家兵法之始祖,曾造就了一批批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无论是三国时的曹操、诸葛亮,还是近代指点江山的风云人物,他们在军事、政治、外交等诸多方面,都无一例外地受到了孙子谋略思想的启发。在短短6000字里,《孙子兵书》把人类的智慧淋漓尽致地展现于我们的面前。正是由于《孙子兵书》揭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因此,二次大战以来,国内外许多军政要员都把《孙子兵书》视为克敌制胜的法宝。孙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之“兵者诡道”、“上兵伐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等凝聚着深刻谋略思想的名言粹语,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让人惊奇的是,世界上许多商界巨子的案头,放在显著位置的也是《孙子兵书》,而不是MBA的教程。《孙子兵书》已然成了众商家克敌制胜的不传之秘。

今天,当我们受变化多端的世界所迷惑的时候,聆听孙子的教诲,也许我们会发觉,世界原来如此简单。

今天开始,小编应读者要求与大家一起研读赏析《孙子兵书》。欢迎各位师友留言、指正、关注、转发……

兵者,国之大事

【原文】

兵者①,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

①兵:本义为兵械。《说文》:“兵,械也。”后逐渐引申为士、军队、战争等。这里作战争解。

②国之大事:国家的重大事务。

③不可不察:察,考察、研究。不可不察,意指不可不仔细审察,谨慎对待。

【译文】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军民生死安危的主宰,是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赏析】

孙子开篇明确提出了谋划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他对君王将相要求是:对待战争,必须有对国家、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强调在开战之前,要有战略意识和全局观念,对敌我双方的基本条件作周密地研究、认真地谋划,以便制定正确的迎战措施和作战计划;并应随时加强军队训练,培养精兵良将,以免在战争来临时对国家和军民造成灾难。历史的经验也表明,战时要审慎地对待战争,平时要加强对战争中各个因素地研究,防患于未然。

不重视战争,导致国破家亡的事例屡见不鲜。五代时,南唐末代君主李煜平时纵情诗酒,沉溺声色,疏于政务,对战争及国家大事一概不问;既不谙事,又不识人,轻易中了宋太祖的反间计,杀害了自己能征善战的大将林仁肇和忠臣潘佑,以致在宋军压境之时,束手无策,最后只好光着身子自缚请降。这位未识干戈的君王,最终酿成了国破家亡的千古之恨,山河易色之悲,让人沉思。当代社会,经济领域的竞争愈演愈烈,为了能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战略意识和全局观念同样必不可少,只有通过重视科技和教育,激发企业活力,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增强整体实力,才能在激烈的经济角逐中保持不败。

日本就是一个以商业兴国的典型。二战后的日本经济萧条,近于崩溃。但是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中,它的经济却得到了奇迹般的恢复和发展,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发展速度之快,震惊了整个世界。他们的产品从打入没有竞争对手的亚非拉各国开始,逐渐进入澳大利亚,最后凭借着雄厚的财力突破欧美经济防线,并以价廉物美的产品迅速打开了欧美市场。现在,誉满全球的日货,在国际市场上随处可见。日本的发展正是源自国家对科技和教育的大量投入,对发展经济以激发企业活力的高度重视。因此,我们说,发展经济也是“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

读诵经典、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当代的国人继往开来、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