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落微整治,聚焦旧空间居住环境与氛围营造

院落微整治

院落微整治是典型的“以最小气力、适当距离、优质环境去追求最大交往机会”的人居空间的改造方法。保持传统的邻里街坊骨架的情况下,使公共空间更高密度、更科学地服务于居民。

坐标:上海 四平街道

四平路街道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集中建成的工人新村,属于那种很常见的居住型社区,人口密度高、公共空间少,居民楼和街面的格局几近刻板,房屋整体的老化日益侵蚀着空间的美感。

四平街道社区微空间改造的创意来源有三部分:定向邀请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师生、网络公开征集的其他参与者。

拆下闲置的自行车停放架改造成儿童玩乐设施,废旧的轮胎成为小朋友大受欢迎的街边玩具,旁边的简易跷跷板也是让小朋友路过就不想走,”短暂的持久性“的艺术装置里有小朋友在玩耍…

像多年前一样,临街的理发师傅,一把剪刀,一把椅子;沿街而晒的毛毯、枕头,也觉得不突兀,反而有很温暖的感觉。

​3D版的功夫熊猫,悄悄地爬上了临街的墙;苏家屯路上悬挂着“树晶球”,球体内安置了灯泡和声控感应器,周遭越是热闹,球心越是明亮…迷你的设计,几十处的微创意,像沿街散落的珍珠,让城市空间变得大不一样。

坐标:上海 番禺路222弄

坐标:上海 番禺路222弄

番禺路222弄属于长宁区新华路街道的管辖范围,位于典型的老公房社区中。

老公房本是1998年房改前由政府或国企出资建造的刚需性质住宅,屋龄超过20年。这么多年下来,老公房社区的绿化和设施不齐全,统一管理也是老难题。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社区公共空间稀缺且利用得不好,番禺路222弄社区空微空间改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几个月前【番禺路222弄】

管理部门与居民沟通过后,将老公房小区的典型问题进行拆分,选定一系列改造课题例如“传达室、楼道、垃圾厢房、绿化带、标示、适老改造”等等,来交给不同特长的设计师解决。

这些课题虽然由不同的设计师完成,但集中到一个小区里,可以让居民感受到设计带来的种种改变,从而推进更大程度的改造。

以前旧旧的传达室,换上了新颜。

▽改造前【睦邻微空间】

▽改造后【睦邻微空间】

睦邻微空间,投入使用后,很多居民会来这里聊天,还有越来越多人在交换角“以物易物”,大家的关系变得更紧密了。

将传统垃圾站变成产品模块 ,提升垃圾分类的功能。

▽改造后【垃圾厢房】

像入户大门、楼道空间重新做了设计,整洁和美观度提升了很多。

▽改造后【番禺路222弄】

经过几个月的改造,上海番禺路222弄已经变成了一段小粉红,显得格外温暖。

坐标:成都 宽窄巷子

我们记忆里的院落邻里生活,温暖而绵长。

小姑娘聚在一起荡秋千,小小子们围成一圈打弹珠,隔壁阿姨送来的热气腾腾的饺子和酥肉,树荫里老人们摇晃着蒲扇纳凉话家常,妈妈们聚在一起纳鞋底,织毛衣;村里的邻居饭后互相串门儿…

但这些场景,好像都遗落在儿时,在我们的乡愁里,记忆中。

乡邻院落情怀,其实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点表达,一块自留地。无论外面的世界多喧嚣多繁华,每当想起记忆中那些温暖的场景,总能温柔我们内心的时光。

城市原宿微客厅所在的青羊区长顺上街18号院落,位于宽窄巷子口,地理位置极佳,但由于是年代久远的老小区,随着城市的更新,小区内公共空间似乎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城市原宿在打造最本真、最奢逸民宿的同时,亦关注民宿周边的环境氛围营造。下一步,城市原宿将联合区政府以及多位设计师、艺术家,完善院落空间,对院落居住文化进行继承、整合、重新设计,引导户外交往生活,为邻里交往营造合理的新型交流活动公共空间。

让居民于都市中找到一点记忆中“家院”的影子,让社区重建美好而温暖的邻里关系,让久居钢筋水泥的都市人有一个乡情归宿。

敬请期待!

(案例摘自网络,侵删)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