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卓然、政绩突出,却是剧中最大反派----夏竦

夏竦阻碍新政的代表人物,范仲淹欧阳修的对头,也是《清平乐》的最大反派。

剧中,夏竦和宫中教习贾玉兰有私情。短暂的欢愉后,夏竦目送情人乘车离去。车上的贾玉兰深情款款唱了一首小曲儿: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这首曲子言语平实却情真意切,正是夏竦创作的《鹧鸪天》。

当时,韩琦、富弼、苏舜钦和文彦博正在清风楼小聚,听到歌声专门打开窗户细听,而且对这首词评价颇高。“这‘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柔肠百转,把不忍别离写到了骨子里去。”

词是好词,可惜政治立场不同。欣赏完小曲儿,苏舜钦对夏竦一通嘲讽:“可惜啊,我终于入朝为官,一见其人,哼,竟是个谄媚权相、敛财好色的胖子。”

胖子无辜受到暴击

顺带提一句,苏舜钦是货真价实的美男子,书上说他“状貌其伟,仪表堂堂,冠绝一时”。欧阳修说他“众奇子美貌,堂堂千人英。”苏舜钦不仅有才华长得帅而且为人正直宽厚,借他的嘴嘲讽夏竦再合适不过。《清平乐》处处都是编剧的小心机呀!


下面,我们正式介绍下夏竦其人。

演员无辜,但就选这个图吧

夏竦保守派代表人物,史书上说他“明敏好学,才术过人,但是生性贪婪,喜欢玩弄权术,时人称之为奸邪小人。”

他的政治手段又多高呢?丞相吕夷简因为害怕他,一直不敢用他。直到吕夷简罢相之后才向皇帝推荐他做枢密使,不是吕惜才,而是为自己留条后路----是吕夷简都不敢得罪的人。

但是满腔热血的欧阳修们不怕,他们连上十一道奏疏反对夏竦做枢密使。皇帝被迫收回成命,改任夏竦为濠州知州。夏竦怀着满腔的怨恨悻悻离京。


随着庆历新政的实施,新政触动了一大批官僚和守旧派的利益。这些人渐渐聚集在夏竦周围,等待时机,准备反攻。

他们利用“朋党”攻击范仲淹、欧阳修“以国家爵禄为私惠”。反对派人多势众,在舆论战中取得先机,到最后连仁宗也开始怀疑。

随着新政的展开,越来越多的官员因为利益被触动,站到改革的对立面。“朋党”风波愈演愈烈。范仲淹不堪重负,不得已退出朝廷中枢。

而夏竦和他的同党们正酝酿一个天大的阴谋,打算给与改革派致命一击。


阴谋的中心是石介。

《清平乐》的定档片花里有四句话:皇帝龙兴,徐出闱闥。晨坐太极,书开阊阖。

这十六个字是出自石介的《庆历圣德颂》。

石介,为人正直高傲,因为对宋代儒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人誉为“宋初三先生”之一。但是在当时,他各方面都没有那么突出,不过是“一眇小丈夫”。然而就是这个“一眇小丈夫”,在死后却掀起了改变宋朝政治走向的巨浪。

在新政初期,石介热情洋溢的写了《庆历圣德颂》,传诵一时。就在这篇文章里,他大骂夏竦奸人,让夏竦狼狈不堪。夏竦有多恨他呢?据说夏家有一个牌位,上面写“夙世冤家石介”,夏竦日夜祈祷,就盼将石介置于死地。

夏竦还派了一个女间谍,潜入石介家中,偷偷模仿石介笔记,伪造石介写给富弼的书信。书信中起草了废立仁宗的诏书。“假诏书”一出,朝野震惊。仁宗皇帝是不太相信但是总有芥蒂,富弼也无法在中央任职了,于是到河北避风头。石介被罢官,回了山东老家。紧接着欧阳修也接到命令,去边疆筹备军资。

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石介这些改革派的舆论代言人离开政治中心,庆历新政遭到沉重打击。


庆历五年,备受迫害和打击的石介,在老家病逝,年仅四十一岁。石介已死,夏竦对他的迫害却没有停止。夏竦散布“石介假死,富弼勾结契丹”的流言,要皇帝下令开棺验尸。

要不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在中国,没有比死后还要开棺露尸更大的羞辱了。杜衍宣读开馆的诏书,官员们个个噤若寒蝉。幸好有同僚龚鼎臣,以全家性命担保证实石介确实已死去。

书上看到这里,很是感动,龚鼎臣并非石介好友知己,却为了大义不惜得罪夏竦,壮哉!

这次开棺不成,夏竦并不放弃,2年后再次要朝廷开棺验尸。负责开棺的官员吕居简说:朝廷无辜开人棺木,我们如何面对千秋万代的后世子孙?最终吕居简提议参与发丧的所有人员联名作保,石介才免于开棺。

欧阳修为石介不平,作诗:“我欲哭石子,夜开徂徕编,开编未及读,涕泗已涟涟。”今日读来,依旧能感受到他心中的悲痛愤怒。

元代政治家脱脱编《宋史》,肯定夏竦的文学和政治才能,亦评价他:党恶丑正,几败国家,谓其尤者哉。

士大夫们相信,人生短暂,唯有道德精神长留世间。是对是错,历史自有公断。

今日,为士大夫们长叹!


文章资料参考《欧阳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