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晏殊,皇帝的老师,做人的教科书

万千期盼,帝后这对CP终于聚首了,然而,曹皇后一心想做皇帝的好臣子,自打踏入宫门,就像林黛玉一般,处处小心谨慎,在皇帝面前满口大道理,动不动就行礼,别说皇帝烦了,观众也看厌了。相比之下,同样是讲文绉绉的大道理,晏殊就讨喜多了,成为皇帝最知心敬重的先生。

《清平乐》里的晏殊,不是教诗词,而是给大众上了堂人生课。


《清平乐》晏殊,皇帝的老师,做人的教科书


这个老师,有文化又有情趣

晏殊,不愧是5岁就能创作的神童,《清平乐》中,晏殊能抚琴会吟词,与官家谈话常常是《论语》《尚书》,着实考验观众的文化水平。

一出场就干了阻拦皇帝见生母的大事,用的方法就是讲《孝经》,大谈孝道,给小赵祯讲天子之孝与庶民之孝的不同,天子之孝重在将德行教化施于百姓,让百姓效法,最后成功将官家安抚下来,没能与生母相认。

当小皇帝纠结自己是昏君时,晏殊告诉他,天下包罗万象有阴阳正邪,而皇帝是天下共主,不是惩恶扬善的侠客与判官。接着又给赵祯上了治国课:执国如执秤,君心当如镜,明辨善恶是非,再要增长执秤的力道,才能平衡四海八荒。这一讲,成为宋仁宗一生的功课。


《清平乐》晏殊,皇帝的老师,做人的教科书


大道理讲得皇帝心服口服,然而,晏殊却不是个只会给学生讲大道理的老师,还培养学生的雅致情趣。

讲《咏梅词》,不是干巴巴地念书本,而是带着小皇帝来一场浪漫的踏雪寻梅,折一枝梅花,再搜集点花上雪,煮一壶雪水茶,烤一炉梅花馅酥饼,听着观众都流口水了,更成为赵祯回味无穷的学生记忆。

这个男人,有智谋又很豁达

厄者,人之本也。锋者,厄之厉也。

这句出自晏殊的《解厄学》,让小皇帝自称受教。意思是,困厄是人生固有的现象,展露锋芒会使困厄加剧。因为懂得人生的这般道理,所以晏殊坦然面对被贬离京。

剧中,晏殊进谏太后任用无才之人,料知自己被太后不容,预先收拾行装,夜里淋雨吟词,虽然惆怅,却也有大文豪苏东坡“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洒脱。


《清平乐》晏殊,皇帝的老师,做人的教科书


当然,晏殊接受被贬,并在太后面前表演了一场华丽的摔倒,让太后这个敌人也称赞是个妙人。

晏殊应太后召见,故意没带上殿用的笏板,侍从送得晚了,他在殿外大张旗鼓,用笏板打倒了侍从,这一下手竟打掉了侍从的门牙,主动失了仪礼规矩,给太后奉上了一个贬自己出京的理由,不要罚我直言进谏,而是失仪狂傲,这样,以后还会有臣子敢直言进谏。这一招,知道自己会受损,但是把折损降低,着实高明。

这个臣子,有忠心却有些蠢


儒家文化对臣的要求是尽忠,这一点,晏殊做到了,而且用舍弃自己的方式来成全君主。

除了给太后表演出给贬黜自己的理由,在太后驾崩后,官家生母一事被传开,为了给官家打造孝顺的光环,晏殊再一次请求被贬出京,理由是自己身为皇帝老师,隐瞒生母之事,导致皇帝直到生母病逝也没能相认。


《清平乐》晏殊,皇帝的老师,做人的教科书


不管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臣子,晏殊这一选择令人敬服,以自己的失位,为皇帝赢得民心,稳固皇帝的权利。

在向权利高峰攀爬的官员眼里,这样的行为有点愚蠢,还有更蠢的。大宋西境叛乱,官家决定效仿先皇御驾亲征,群臣反对,官家不听谏言,这时晏殊再一次站出来,以皇帝无子嗣的理由拉出了官家,虽然阻止了官家,但是让官家内心愤恨。

晏殊当然知道自己的言语会伤到官家,但是为了朝廷稳定,不得不出头,也只有他能够阻止官家,正如阻拦皇帝去见生母一样。晏殊的智谋是尽忠,晏殊的蠢,也是尽忠。


《清平乐》晏殊,皇帝的老师,做人的教科书


这个儒士,有贤德却不迂腐

作为皇帝的老师,深得官家信任,然而没有因此打击异己,发展自己的势力,这可谓是真君子。

在官家对朝廷官员不满意的时候,评论“有人过之,有人不及”,而晏殊的眼光则落在众臣的优点上,即使是吕夷简、夏竦这样的人,他没有落井下石,却说吕夷简卓绝政见、手段魄力,夏竦长袖善舞、成事之能,对各人的分析不失偏颇,眼光独到犀利,官家也深受安慰。

这样的晏殊,连官家也直接称他是孔子门人,但是晏殊知礼,却也不迂腐,尤其是在太后违背礼制,提出穿着天子之服祭祀太庙的时候,官家为了满足太后的愿望,同意了,晏殊没有站在礼制的一边,而是站在了官家这一边,在众官员面前站出来支持,才让事情能够成行。


《清平乐》晏殊,皇帝的老师,做人的教科书


儒家的礼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的,而晏殊没有固执的恪守礼,能够圆融应对问题,这正体现了他的通达。他既能不可为而为之,又无可与不可,真正达到了儒士的精神。

做人当学晏殊,才德兼备,舍己利人,懂得生活,圆融通达。都说一生得一知己足矣,看过《清平乐》,一生得晏殊这一老师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