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运古建澄城村落记忆(68)

解家村老槐树下话今昔


解建康


解家村是寺前镇解家行政村村部的所在地。村庄距寺前镇政府西一公里,108国道南边,东临县道韦寺公路。村始建于北宋靖康1127—1279年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村子现有68户,360口人,以解姓居多。村庄为澄城县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全村分后巷(北)前巷(中)南巷(南)三条巷。耕地面积600多亩,土地肥沃,耕作和灌溉都很方便,盛产苹果、桃、梨、核桃等。

根据历史考究,姓氏解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解姓,中国姓氏之一《百家姓》中位列174位。中国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均有解氏族人分布。2013年统计,全国解姓人口约为67万。

据村里老年人讲说,祖先来自山西运城解州镇,始建村时,村东城门外有观音庙,内置神像,每日有专人看庙,来人抽签上香祭拜,以求好运。村子南边建有财神庙,天佑财源广进富裕安宁;村西城门外有地母神庙,感谢黄天厚地,大地的恩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富物阜。现如今这三座庙均无存。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村西头的老槐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昔日解家村仅二十来户人家,百十口人,民谣有“烂解家,火烧村”,早年跑回回时,把南巷藏身火海,毁于一旦,片瓦不留,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天旱又遇灾荒,地里收成微薄,食不饱腹,迫使有的人背井离乡,出外逃生。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百姓翻身做主,过上丰衣足食的好生活,政府号召组建初级社。互助组,解家村老支书解俊明首当其冲,第一个在澄城县沟南组建了“三兴社”,在县境外美名远扬。把办社经验传遍周边地区,给全县树立了榜样,风雨沧桑,老槐树是解家村的历史见证。改革开放后,解家村的政治、经济、村貌、道路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过上幸福生活,全村现有小车25辆。茶余饭后,村民便坐在老槐树下,谈论国家大事,讨论社会新闻,村里的家长里短,到了夏天老槐树下更是避暑纳凉的好地方。老槐树树荫下便是解家村的中心,男女老少都乐意到老槐树下谝闲聊天,时而传来欢声笑语。夏收碾场老槐树下更是休息的好去处,老槐树萦牵着解家村的情丝。在外工作的人常常会思念老槐树。

民谣“铁炉的锄,解家的杈,前后吴的好砖瓦。”解家的木杈自古享誉美名,做木杈的手工艺传自现年82岁的解养盛一辈已是第六代。做木杈的原材料选自华县、黄龙县水磨湾、虎沟门、野壶等地的优质木材。经多道工艺、精细加工而成。杈头上标有“解”商标,以防假冒,有四股杈、六股杈、十股杈、十二股杈多种型号。曾销售到渭南、大荔、蒲城、澄城、合阳等地,也远销至山西、河南、以及周边地区,当年的“一村一品”为当地的夏收碾场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农器工具的改进,曾经辉煌一时的木杈行业退出历史舞台,定格在当今机械化发达的时代。

解家村文化底蕴深厚,昔日过年敲锣打鼓,放鞭炮、热闹非凡,正月十五有以解西保老人为代表自编自演歌唱共产党、颂扬新生活的秧歌。正月二十三解家村过“带”敲锣鼓、踩高跷、扭秧歌、跑马马。全村人出动,载歌载舞、扬眉吐气,歌唱幸福生活,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来看热闹,正月十五敲锣鼓的习俗延续至今。

解家村人才济济,解俊虎上世纪七十年代任国家地质勘探局党委书记(已离休),解养福六十年代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任国营华山机械厂高级工程师。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恢复高考后解家村共考上大学本科和专科学生50余名,现在各地重要岗位工作,为祖国建设做贡献。

谨以此文献给生我养我的解家村,诚感祖先给予辽阔肥沃的土地,勤劳善良的解家人祖祖辈辈生生不息,一直在保护我们的家园。旨在追根溯源,铭记乡愁、秉承传统、牢记村史、愿解家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解建康 高中学历,中共党员,当过文书、务过农、经过商、驻过队,一生酷爱书法,善于编写各种对联,攥写各类文章,现任全球华人书画院会员,渭南市书法协会会员,澄城县书法协会榜协会员,书法作品百余件,多次参加书法展览,获奖作品达50余篇,曾经因在渭南金水公园书写字画被华商报记者采访并登报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