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留住这些有故事的南京古村落

胜日寻芳我苏好,无边光景一时新。

江苏省住建厅、省文旅厅等五部门

近日联合下发通知,认定公布了

第一批107个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单

其中南京有13个传统村落入选

名单如下



江宁区

湖熟街道杨柳湖社区前杨柳

东山街道佘村社区王家

江宁街道牌坊村黄龙岘

横溪街道勇跃村油坊桥

横溪街道石塘村前石塘


高淳区

漆桥街道漆桥村漆桥

东坝街道东坝村汤家

桠溪街道跃进村西舍

东坝街道青山村垄上


溧水区

洪蓝街道塘西村仓口

白马镇石头寨村李巷

晶桥镇芮家村石山下

和凤镇张家村诸家



传统村落是承载和体现

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

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支点

那么这些入选的古村落

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赶紧来看看吧~


湖熟街道杨柳湖社区前杨柳


青石板上,荡漾着怀古悠思

白墙青瓦,见证着往昔旧梦



在古都南京东南30余公里处,沿曲折的湖岸向前,有一个古色古香的村庄,白墙青瓦,这里就是湖熟街道杨柳湖社区前杨柳。如果你想感受,古色古香的江南水乡特色,来这里就对了~



东山街道佘村社区王家


佘村位于江宁区东山街道,四周山势连绵。虽不高,但余晖落日下的群山轮廓也是美轮美奂,佘村就坐落在这群山之中。



木棂窗、马头墙,庭院深深,水烟袅袅,佘村似一副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处处深藏着古朴犹存的沧桑感。佘村至今还保留一处较为完整的明清代建筑群——潘氏故居。建筑占地5000平方米,分3个宅院,每宅均为三进穿堂式高墙深院。


江宁街道牌坊村黄龙岘


江宁黄龙岘茶文化村,位于古都金陵西南角,地处苏皖两省交界。以2000亩葱郁竹海的青绿为底色,境内层峦叠翠、湖潭棋布、景色秀美,素有“化境黄龙岘”、“龙岘茶乡”之称。



黄龙岘茶文化旅游村有着2600亩的茶园,清明前后是绿茶采摘的时节。将轻轻盈盈,娇娇小小的绿茶冲泡于壶中,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抿一口,滋味醇厚,香韵尤绝。仿佛春天里的芳香与气息,全都汇聚于此。



横溪街道勇跃村油坊桥


在横溪街道的油坊桥

有着不同的“出身”



根据《南京山水城林》的记载,这座桥始建年代不详,现在的桥是在民国六年(1917年)复建。如今已经有百年历史。2006年这座桥就被列入市级文保单位。



这座青石单拱桥基本保存完好,桥向南北。桥长19.4米,宽5.8米,拱径8米,桥柱石栏上有石狮一尊,河水清澈、常年不干。


横溪街道石塘村前石塘


石塘村四面环山,丘壑连绵,天蓝、水碧、地净、气清。云台山脉纵横苏皖两地,秀丽的梅溪河似一条玉带。自九龙潭而下环绕村前,万亩竹海连片的青翠。百果园、梅林的花海果香,以及山边起伏的茶园,成块的庄稼地把石塘村装扮得如诗如画。



漆桥街道漆桥村漆桥


走进漆桥古镇,穿过南陵关城楼,便步入了漆桥老街,汉代的古桥、宋代的古井、明清民国时的建筑历历在目,最老的房子建于元朝时期。漆桥老街至今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街长500多米,是“金陵第一古村落”。



这里不同于其它的老街,没有太多的喧哗,也没有过度的包装,尽显古朴典雅之美。深入里弄,不少老式住宅的面墙,仍保留了砖砌对称气流的通风窗,原住民在这里栖息生活,和老街、老宅、老巷融为一体,成为一道古色古香的风景。



东坝街道东坝村汤家


东坝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七省通衢”之称,汤家属古镇自然村,村域面积80余亩,现有清代建筑二十余处,其中,东坝戏楼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汤裕国故居、汤裕照故居、汤红兵故居被列为《高淳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



汤家境内历史文物古迹相对比较集中,如东岳庙附设东坝古戏楼、银林古井、东坝古城址、太平天国军营址......另东坝俗话“三山不见山、三桥不见桥”,则汤家北边“窠麻山”南边“王霸桥”。时常游客不期而会。


桠溪街道跃进村西舍


桠溪镇跃进社区西舍村是桠溪镇最大的村庄之一,位于桠溪镇的西北部,丘陵地带,村域面积160亩,村庄四周耕种良田,自然水系通达。西舍村曾是溧高地区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大本营和策源地。



西舍村本地民俗表演为小马灯,起源于明朝末年,全村为芮姓居多,为纪念始祖芮毓(南宋时期枢密院判、奉政大臣)和唐朝时期的爱国主义将领张巡,由村民自发组织了小马灯,由八岁至十二岁的孩子组成表演队,总共有三十多人。2014年入选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东坝街道青山村垄上


青山村垄上自然村,因位于垄上而得名。村子四周为茶园、林木、水塘所包围,村内树木青翠,灰墙黛瓦,老旧建筑韵味古朴,如一方隐蔽、静谧的“世外桃源”。



自2017年成为省特色田园乡村首批试点村之一,垄上明确了更清晰的发展路径——植入田园居住、文创艺术、逛逛体验等业态,打造自然清淡的慢生活。



洪蓝街道塘西村仓口


仓口村,曾经是溧水的粮食仓库所在地,繁华盛极一时。村中保留至今的古民居、石板路,无不记录着他的辉煌。仓口村原来不叫仓口,而叫梅梁渡,是明代才改成仓口的。



由于路途遥远,漕运困难,征缴不便,公元1567年,当时的县令贺一桂才将粮仓迁到梅梁渡。梅梁渡也从此改名为新仓口。而49年后,另一县令董懋中又下令将粮仓搬迁到了洪蓝埠,新仓口就变成了仓口村。


白马镇石头寨村李巷


抗战时期,无数指令电报从这里飞向苏南各地。

和平年代,这里被誉为全国黑莓“第一村”,蓝莓“第一村”。



2018年4月,李巷村入选江苏省第二批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建设以来,着重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将红色文化传承和田园乡村建设、地产特色农产品种植、乡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结合起来,让人们在游玩中触摸历史,“大李巷”的红色故事再次启封,被广为传颂……


晶桥镇芮家村石山下


山下村文化历史渊源流长,1245年建村,至今已有774年的历史,因村前有一座石山而得名。



石山下民风纯朴,历史人文底蕴深厚,石山下村京剧班等传统文化已延续至今数百年,有保存完整的起源于西周的十三本刘氏宗谱、有着五百年树龄的桂花树和400多年预测收成的年成树。村里于1820年建了刘氏宗祠,历经近200年人世沧桑,迄今仍完好保留于村前,2006年入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山峦、湖泊、垂杨柳,青砖、小瓦、马头墙……走近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石山下村,五百年桂花醇香扑面而来,两百年古祠堂沉淀人文历史文化,供销博物馆诉说着供销社的历史变迁……不但诗和画不在远方,而且浓浓的人文乡愁扑面而来,让游客真正“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石山下村还是江苏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


和凤镇张家村诸家


座落在石臼湖畔的和凤镇诸家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仅诸氏一族在和凤境内就有3000多人。



诸氏一脉究竟发轫于何处,已无从考证,但从村北诸家祠堂门上书写的“越国冠裳世泽,中山文献人家”这副对联中推断,和凤诸氏应起源于浙江一带,即古代越国所在地。



诸家村紧依石臼湖,族人有下湖捕鱼度日的传统。为寻求妈祖的庇护,建一座宫庙祀奉妈祖,其缘由也就不言自明了。诸氏宗祠建于400年前。诸氏宗祠三进三间,粉墙青瓦,建筑面积638平方米,带有徽派风格的马头墙。诸氏宗祠是村民们聚会、议事、观戏的主要场所。


保护好传统村落

就是保护好我们的根

就是留住我们的乡愁


来源于:南京文旅、微江宁、高淳发布、微溧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