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辭去大學老師,從桂林跑到北京做廚子,花50小時做了碗桂林米粉

這是貓野給你介紹的第216種味道:桂林米粉

在食物面前,

每個人的快樂,

平等而純粹。

石頭食堂

朋友老陳說,

石頭對吃的研究,

有時會到煩人的地步。

老陳

為了弄個豆漿,

他能試不下10種黃豆。

一種種再琢磨,

泡多久、煮多久、磨多久……

最主要的是,

他一邊琢磨,

一邊還不停地唱著,

完全不在Key上的,

“山歌好比春江水”。

“不就是黃豆和水混一起,

非弄得像愛迪生髮明燈泡。”

老陳調侃。

但當石頭拿研製成功的“舔嘴豆漿”,

招呼完老陳的嘴巴之後,

老陳的看法360度大轉彎:

誰會在乎一個廚子歌唱的好壞呢?

石頭本名石勇強,

叫石頭不是因為他光頭,

而是他性格倔得像石頭。

大學讀的歷史專業,

畢業後在桂林某大學,

教計算機平面設計。

後來倔強辭職,

在桂林開了傢俬房菜館,

當起廚子。

生意小有起色之時,

他關門離開。

只因為疑惑,

自己在市場上買的食材,

為什麼再也做不出小時候的味道?

他用了一年的時間,

走遍中國,

尋找真正的味道。

最後在北京鳳凰嶺山腳下,

找到一個有機農場。

他開始當起農夫,

種菜、養雞、餵豬。

“只有雙腳踏上土地,

雙手沾滿泥土的時候,

你才會知道,

好的味道是怎麼來的。”

石頭說。

他不打農藥、不施化肥、

不喂激素飼料,

花費三年時間,

用最自然有機的方式,

弄出了一堆“歪瓜裂棗”。

但就是從這堆“歪瓜裂棗”中,

他嚐到了小時候最純正的味道。

於是重起爐灶,

開了家有機私廚,

就叫“石頭食堂”。

食堂不大,規矩不少:

吃飯必須提前三天預定;

不能點菜,

也沒有固定菜單和菜式。

因為食堂的全部食材,

都來自有機農場,

需要提前對接。

而且全都是應季蔬菜,

不做反季節食物。

菜也沒有複雜的調味,

只用最簡單的烹飪方式。

比如泉水雞,

水煮沸之後,

切好的雞塊放進去,

加點鹽煮熟即可。

石頭認為,

烹飪的目的不是為了,

加工出更多新的味道,

而是發現食物原本的味道。

不過才一年多的時間,

石頭食堂已經在京城趟出一片天,

擁有了一大批粉絲,

還被評為“北京最牛的六大私廚”之一。

但對桂林人石頭來說,

他最得意的產品,

是一碗正宗桂林米粉。

石頭母親,做了55年廚師,他做米粉便是媽媽教的。

北京所謂的桂林米粉店,多達2000多家。但《舌尖》導演陳曉卿曾說:在桂林吃到的是現場交響樂;在北京吃到的,是山寨手機外放的廣場舞曲。

北京的絕大部分米粉店,

都是用牛骨清湯粉,

加上味精雞精去調製湯,

80度水溫熬5分鐘。

“唱戲的腔,廚師的湯。”

湯不講究,

做出來的粉怎麼會地道。

石頭做一碗桂林米粉,

得準備50個小時。

豬骨、牛骨,

搭上老母雞肉,

放清水鍋裡。

大火先燒開,

小火再慢熬25個小時。

桂皮、香葉、八角、花椒、

甘草、草寇、茴香30味天然香料,

一樣都不能少,

加入奶白色高湯裡,

繼續熬製一天一夜。

再添點豆腐乳和冰糖,

把味道調均勻。

作為桂林米粉的靈魂,

——滷水,

此時方才算做好。

滷水製作間隙,

把熟牛肉片、鍋燒、黃豆、

酸豆角等配菜,

也一一準備妥當。

同樣不得含糊。

牛肉先焯再煮,

最後務必切成“風吹跑”的薄片。

鍋燒用豬臉“桃花肉”,

水煮40分鐘,

再用鹽、酒、醋抹3遍,

風乾後,用冷油沁炸30分鐘,

晾涼再用熱油起酥。

黃豆浸泡24小時,

擱篩子上,

在熱油中反覆沁炸。

酸豆角必須在罈子裡,

呆上72小時,

充分自然發酵。

鮮剁椒選用小米椒,

加上酒蒜鹽,

拋開機器,

純手工反覆剁成……

這樣做出來的桂林米粉,

在北京設計周,

第一次露面,

就引來一片叫好。

在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北京設計周、F2N市集、伍德吃托克市集等美食活動中,“石頭食堂的桂林米粉叫福粉”,一次次深入吃貨心中。

沒有店面,

沒有固定攤位,

沒關係,

擺到哪粉絲吃到哪,

鐵粉一週能來吃五次。

《中國國家地理》也將目光,

聚焦在了,

這一碗粉上,

並且大力推薦。

吃過的人紛紛說,

這是北京,

最有操守的桂林米粉。

石頭用的米粉,

沒有添加雞精味精,

不含明膠,

而且為了嚼起來恰到好處,

每根必須寬1.2mm。

吃的時候,

把溫水泡發的幹米粉,

丟進滾開水中,

燙一燙,

撈出放碗裡。

一層層覆蓋上,

熟牛肉片、鍋燒、

黃豆、酸豆角……

舀勺滷水,均勻澆上。

和紙一樣薄的牛肉,

很快吸收盡了滷水的香味,

氣色變得醇厚起來。

再放點剁辣椒和小蔥。

端起碗來,

筷子挑著米粉,

均勻攪拌。

先忍著口水,

不要迫不及待往嘴裡送。

好好攪拌,

才能讓味道綜合充分。

終於到吃的時候,

挑一大筷送入口:

米粉彈牙滑順,

牛肉軟嫩、鍋燒焦香,

黃豆香脆、酸豆角爽口,

所有滋味瞬間炸開……

半天之後,

打嗝還能“口吐蘭香”。

這一碗粉,

便是陳曉卿所說的,

現場交響樂。

食隨人心,

耐心打造,

時間會給出,

最好味道。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