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写酒诗,虽然不乏煽情故意, 但入俗豪放豁达接地气



读李贺的诗,老是疑神疑鬼的,弄得满脑雾水,晚上看啥都眼花, 很是不适。

并非李贺写得差劲,而是此诗只应天上有,凡人能得几回闻。

习惯了不适,隔几天再读高适的诗,刚开始仍存不适的感觉。其实高适很“适”, 只不过, 我还未从“诗鬼” 的阴影里走出来。当我读过十首高适,终于适了,大适又特适。

高适写诗,姿态高,架子低,从不拐弯抹角走迷宫图,喜欢酒后吟诵, 直抒胸怀。虽然不乏煽情的故意, 但入俗入理畅快得很, 豪放豁达接地气。

这肯定是高适讨人待见的根基。

挑肥拣瘦地浏览过二百余首诗, 宏观把握了下, 发现高适咏景咏物的诗较少,也很少用比兴的手法,七八成的诗在咏怀,应酬、别离、唱和、寄赠。

他的诗专写人情世故,不是酒中吟,就是酒后思,往往私人定制般送上诗情, 或慰藉, 或勉励, 或褒扬, 或投名, 传达率真向上的正能量。当事者不迷,旁观者倒有好事者传布,高适尚未求得功名,诗名已远扬四方。


记得那两首《别董大》吧,堪称高适诗作的门户招牌。董大是谁?董大很有些来头。

董大叫董庭兰,唐代著名的音乐家,擅长弹奏古弦琴,本是当朝宰相房琯的门客。房琯被罢黜, 殃及董庭兰, 他无奈地别离长安, 开启流浪生活的模式,心境糟糕极了。

而高适呢,仕途并不顺,前途更无望,也在四处漂荡,整天心事满腹,比较烦比较躁。他俩在长安时就曾相识,交结成惺惺相惜的知己。

那年冬天,久别的他俩,竟然相逢在异乡睢阳,自有“天涯若比邻”的滋味。

知己喜相逢,酒是必须的, 而且必须喝个尽兴, 喝个你歪我倒才作罢。

董庭兰借助酒威,即席弹奏了一曲古弦琴,悲怆孤寞,荡气回肠, 汗水与泪水已混在一起。

高适不敢怠慢,诗绪随琴音旋转,曲终诗成。他情不自禁地吟出两首诗,就是他的招牌诗《别董大二首》。

我怀疑现存版本排序出了个小漏洞,把二首诗排错了序,应将其一、其二换个位置, 才符合高适的诗意。我左右不了约定成俗的版本, 但可在在这里自行调换。

其一:“六翮飘飖私自怜, 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 今日相逢无酒钱。”

其二:“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最后这两句史诗般的诗句, 送出的不仅仅是安慰, 也是对董大的认可及厚望。你还行,你肯定行。

这种高热能的酒后寄语,董大喊几嗓子知音啊,谢谢啦,也值得,真值得。即便抱着高适的臂膀干号几声, 围观者都会给予千万分的理解。当 然 诗 句 里, 何 尝 不 是 高 适 对 自 己 的 劝 勉, 当 属 于 高 度 的 自负、自信。

如此掏心窝子的励志诗,绝非这么一首。

高适辞掉封丘县尉这个小官, 追随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任掌书记。某一天,云麾将军浑惟明奉命出征,哥舒翰自然要摆宴壮行。

高适与浑惟明私交不错,宴席上,他俩对饮了一杯又一杯。醉意袭来,高适仍不尽兴,便即席原创长诗《送浑将军出塞》。

他先是颂扬浑将军光荣悠久的家族史, 又点出浑将军气概豪迈, 以及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最后落到诗眼。

“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高适绝无拍马屁的用意,但他如此送别浑将军,可算作温情四射。这不论换成谁, 也会热血沸腾, 也会跃跃欲试, 也会感激涕零。何况, 还有酒精在绕胸冲顶。

高适很在意人际关系。

当初, 他辞掉好不容易到手的官职, 正是因为看透了社会环境和官场规则。没有才华科举难举, 但光凭才华也未必真举。举, 必须有靠山, 才能得以升职,得以重用。

他极力地交结各类人群。高官他要追随,武将他要迎合,文友他要联络, 同僚他要应付。即便是普通百姓, 他照样要顾及人家的情绪。他以酒诗或诗酒当“交际花”, 他需要谁就送给谁, 谁需要他也送给谁, 私人定制般唱出最需要的“花”。

所以,高适的人缘好,人脉广。

韦司士要高就了, 高适虽然与韦司士交情不太深厚, 但参加了饯行宴会。贺礼有送钱送物的, 高适不走俗套子, 发挥自己的强项, 送上一首

《夜别韦司士》。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黄河曲里沙为岸, 白马津边柳向城。莫怨他乡暂离别, 知君到处有逢迎。”

最后两句诗,颇具《别董大》的风格,韦司士读后除了感动,肯定很受用。

不妨罗列一些诗句,观察高适是如何以酒诗言情言志的。

《效古赠崔二》写道:“ 长歌增郁怏, 对酒不能醉。穷达自有时, 夫子莫下泪。”

显然借着劝别人,也在劝自己。

《送蔡山人》写道:“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丈夫遭遇不可知,买臣主父皆如斯。我今蹭蹬无所似,看尔崩腾何若为。”

他貌似谦虚地说,自己道路坎坷,未能出人头地,你蔡山人要把握好机会,去施展抱负、有所作为。

高适总是酒太满诗太软,把如意的话送给别人,其实也在暗示自己。

《题李别驾壁》有云:“酒筵暮散明月上,枥马长鸣春风起。一生称意能几人,今日从君问终始。”

《别韦参军》诗中,他先是感谢韦参军的热情和信任,然后直击酒兴,写道:“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高适把一片诗情献给该献的人,温暖了别人,也为自己留下余地。他与杜甫的那场友谊桥段,也堪称典范。

杜甫因遭贬,来成都建起草堂定居,高适正任彭州刺史,他不仅寄诗慰问,还派人送钱送粮,帮助杜甫渡过难关。

杜甫心存感激,某日喝下半斗酒,写下《酬高使君相赠》。

“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

他俩诗书往来,落拓的杜甫得到些许慰藉。

高适不久后改任蜀州刺史,杜甫专程去拜访。他俩把酒言诗,好不快活。杜甫辞行了,高适惆怅失落,酒后写下《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远藩无所预, 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 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 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 愧尔东西南北人。”

杜甫十年后重读此诗,高适已作古六七年了。杜甫病中怀旧,泪洒酒杯,忍痛写下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呜呼壮士多慷慨, 合沓高名动寥廊。叹我凄凄求友篇, 感时郁郁匡君略。”

好在,高适大器晚成,最终圆了当高官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