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私了”背后的法律分析及法律后果

本文不谈论如何认定工伤,也不谈论工伤赔偿如何计算。本文只关心“工伤私了”及其法律后果。

或许是因为我国法律尚未健全,法治环境尚未形成。国人有一种倾向,遇到事情喜欢私了,而不喜欢通过正当的诉讼或仲裁途径解决问题。这可能也与国人根深蒂固的思维理念相关。当员工受到工伤,亦是如此。

首先,笔者先分析一下,当劳动者收到伤害时,为什么很多往往选择私了,而不通过仲裁或诉讼程序解决问题。在外人看来,工伤事故嘛,很简单。单位赔偿就完事了。但是如果通过正当的法律途径解决工伤问题,就会有很多程序。首先要确认工伤,而确认工伤的前提是确认劳动关系。虽然《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已经实施了十年有余,但是在当下劳动关系中,不签订劳动合同的用工模式大量存在。因此很多劳动者首先要先确认劳动关系,劳动行政管理部门才会去认定是否构成工伤。如果认定了工伤,劳动行政管理部门才会安排劳动者去指定的医院做劳动能力等级鉴定(俗称工伤等级鉴定)。之后,才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工伤赔偿。而且每个程序,用人单位都可以提出异议。如果劳动者将每一个程序走下来,花个两三年的时间是绝对没问题的。因此,劳动者选择“工伤私了”时常发生。

其次,工伤事故与一般的人身损害纠纷抑或机动车交通事故纠纷有着很明显的不同。一般来说,工伤是发生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上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老板或者其他员工之间属于熟人社会。在我国熟人社会里更容易将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私了。而交通事故纠纷中,往往发生在陌生人中间,因此陌生人之间一旦有人员伤害,就很可能选择法律的途径解决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当发生工伤事故时,劳动者选择私了的原因之一。

最后,比较现实的问题。就是当发生工伤事故时,劳动者很可能急需要医治,很可能面临巨额的医药费的压力。如果劳动者选择正常的途径诉诸于法律,很可能两三年拿不到工伤赔偿,特别是很多用人单位不为员工购买工伤保险或商业保险的情况下。而如果劳动者选择私了,用人单位的工伤赔偿有可能当场就可以支付。因此,劳动者面临着巨大的身体疼痛和精神压力,很可能选择私了。

那么如果劳动者选择“工伤私了”,其法律后果如何呢?即劳动者是否可以推翻这个私了协议呢?或者说用人单位是否存在风险呢?

在司法实践中,“工伤私了”还是存在很大的风险。其最主要的风险来源于双方地位的不对等性。一方是用人单位,一方是劳动者。而劳动者因为受了工伤,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另外一个风险来源于信息的封闭性或者对知识的不了解。特别是劳动者一方,根本不晓得我国《工伤保险条例》对工伤的规定,以及对工伤保险待遇的规定,最终导致工伤赔偿不到位。还有一种风险是没有对工伤进行工伤等级鉴定,不确定应当赔偿多少。

司法实践中,“工伤私了”一般分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在没有做工伤认定,也没有做工伤等级鉴定情况下签订了私了协议;第二种情形是在做了工伤认定和工伤等级鉴定的情况下签订了私了协议。针对第一种情况,因为工伤登记不明确,因此不晓得应当赔付多少。如果最终鉴定了工伤等级,应当赔付的金额与实际赔付的金额差距较大,在这种情况下签订“工伤私了”协议,很容易会被推翻。因为在没有做工伤认定,也没有做工伤等级鉴定的情况下,劳动者对工伤赔偿是存在重大误解的。因此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五十四条之规定,很可能被人民法院认定为重大误解签订的协议,而被撤销。

第二种情形签订的私了协议,也有被撤销的风险。在第二种情况下签订的工伤私了协议,如果应当赔付的金额与实际赔付的金额差距较大,绝大多数情况下人民法院会认定私了协议显示公平,而被撤销。

因此总得来说,“工伤私了”协议还是存在很大的风险。看了这么多案例,笔者只看到了一个案例支持了“工伤私了”协议。其主要原因是这个用人单位为员工购买了工伤保险,虽然之前没有认定工伤等级,但是私了协议与最终认定的工伤等级是一致的。因此人民法院支持了这份工伤私了协议。但是中的来说,“工伤私了”协议被支持的屈指可数。

那么可不可以签订“工伤私了”协议呢?笔者认为,当然是可以的。工伤虽然受行政干预,但是还属于民法调整的范畴。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当然可以签订工伤私了协议。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工伤问题,另一方面劳动者也可以尽快拿到工伤赔偿。笔者现在就在处理一个工伤的案件,用人单位就和劳动者私了了。劳动者受到十级工伤(前提是做了工伤认定和工伤等级鉴定),现在劳动者不想在用人单位继续做了,就委托律师协助调解。律师介入后,用人单位也是通情达理,认可工伤,同时也愿意给劳动者做相应的赔偿,最终双方签订了工伤赔偿协议,解决了这件事情。

处理工伤赔偿案件的关键就在于工伤赔偿是否合理。通常来说,劳动者都是普通老百姓,只要用人单位赔偿的合情合理,按照我国法律规定赔偿劳动者。劳动者绝对不会去申请仲裁或去法院起诉。因此,笔者在此建议,广大用人单位一定要为劳动者购买保险。购买保险不仅仅是法律的规定,同时也是对劳动者及用人单位的一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