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山秋游,金冠村外冠佩拾零

题图:金冠村山坡上的屋子

当竹子遇到石头,建材的组合,围起石墙竹篱,方能遮风挡雨安身立命。

当竹笋遇到芋头,食材的搭配,溢满石屋的“腌笃鲜”香才是家的味道。

石头、竹子和芋头,大自然的馈赠,成就了金冠村1300多年的传存。石屋、竹海、曲径和流溪的天然色彩,打印出古村最新名片:“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余姚南部四明山区金冠村冠佩。

早时,金冠村名叫冠佩村。后两村合并称金冠。“冠佩”是指古代官吏的“冠”和“佩饰”。冠佩村原来人口最多时候,有近千人,人丁兴旺。眼下,留守在村的已不足百人,年轻人的出走,固然冷落了家乡,可无形中又保存了古村风骨,也维系了古村的尊严,非诚勿扰。虽然有些老房子已经人去楼空,只剩残垣断壁,不过,整个村子却并没有因此而显得荒凉和颓废。

那是因为,山外旅行团、采风团频频进村扫荡,让古村又有了一个新的活法。(开发旅游,此处省略2000字)金冠村千年演化从来不需要剧本,凡人琐事天天上演的生活片段,便是最真实、鲜活的剧情。

有一种拍摄,叫尊重。当你的诚意得到笑容回应,那么,快门“咔嚓”之后的画面一定是最友善的构图。

有一种聊天,叫聆听。每一个留守在村里的原住民,都是冠佩故事最好的讲述者。

门牌,告诉你古村的过去和现在。

竹不仅能美化环境、陶冶情操,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竹全身都是宝:竹笋可制成美味佳肴;竹叶、竹菇、竹沥、竹炭可以入药;竹竿可以建楼房,做农具、用具、家俱、乐器、工艺品和文化用品。

山里的芋头特别香糯,既可当主食,亦可入菜。

村民正在新建石屋。

溪水清澈见底,几乎看不见水。

山里的毛竹,是最好的建材,绿色环保。

现在年轻人没人学竹编,赚不到多少钱。他平时种点菜,闲时编竹,一年虽然收入不多,但自己不想丢弃老手艺。篾匠,是一门古老的职业,但由于没有年轻人继承这门手工艺,古老职业濒临失传。下图

箩筐、畚斗等,农村晒稻谷需要用的。自家山林有毛竹,选3年以上的毛竹,砍下备用。手上的篾刀,“哧”的一声,长长的竹条在刮刀上一划而过,瞬间变成又薄又滑的竹篾,可以破出四层,用来编织不同物品:筲箕、畚箕、撮箕、箩筐、筛子、簸箕。

自编的农具之一

烧柴的土灶头和烧液化气的灶具互补

当地特产,就是大芋头

山里的芋头特别香糯,既可当主食,亦可入菜。

长辈说,头发染成黄黄的,很不好看,女孩自然要辩解,说他不懂时尚。

袜子穿孔啦!他说,还可以穿,人家又看不见的。笑声。

三个女人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台词。

山翁何处去?竹海浪里寻

城里大妈进村后,就喜欢拍照。

听老人讲述:关于邓公庙,有个传说:很久以前,村里来了一个姓邓的外地货郎,住在大王庙里。当时,山中有只猛虎,常出来伤人害畜,让村民惊恐。邓货郎得知后,决定为民除害。他将烤好的鸡戳在冲杠上,进山寻虎,果然遇一猛虎。猛虎朝他扑来,邓货郎举起冲杠朝猛虎的嘴直刺,冲杠刺进了猛虎的心脏,猛虎一阵挣扎后倒地毙命。

消息传出,村民欢欣鼓舞,出于对邓货郎的敬佩,把他居住的大王庙改成邓公庙,并塑货郎神像,让后人瞻仰。见上下图。

一对上海老人在村里造的别墅,在此养老安度晚年。

又及:除了自驾去金冠村,还可以搭乘公交前往。6:40 上海虹桥站 8:32 余姚北站 8:37 公交102路 9:15 汽车南站 9:20 车站超市 9:45 城乡公交522路 10:15终点站冠佩村。(注:余姚522路从冠佩村返回汽车南站下午发车时间为13:20和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