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民国大师,高考数学0分。破格录取?不存在的

很多民国大师们的数学都不好

钱锺书钱老师,1929年参加清华大学招生考试,英文满分,数学15分。

钱锺书

杨绛在回忆钱锺书的文章中曾写到:

锺书考大学,数学只考得十五分。

求学时期的钱锺书,“能把各件兵器的斤两记得烂熟,却连阿拉伯数字1、2、3都不认识”,经常被父亲打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

季羡林季老师,当年高考数学4分。

季羡林

钱文忠教授在撰写《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时,知道季老小时候学习严重偏科。他就问季老当年高考时数学到底考了多少,季老只说“很低的”。

这很低到底是多低?

钱文忠自己去查了清华大学的档案,发现只有4分,而且他的第一志愿竟然还是数学系。

1934年,素有民国最后一个才女之称的张充和参加北京大学招生考试,数学0分……

张充和

除了这三人,坊间还有一些捕风捉影的各种谣传,像是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当年数学也是零分,吴晗也是零分等等。

最后呢,竟然都被破格录取了!

一时成为“高考佳话”,很多人开始拿着这些案例,来抨击现代考试制度的僵化和弊端。

屁咧!

什么破格录取,天底下哪有那么多伯乐。

他们之所以能够录取,不是什么伯乐惜才,而是当时的大学录取制度来决定的。

比如,当年清华大学根本就没有“某科目不及格则不得入学”的规定。

根据曾经清华1929年级校友周培智的回忆,民国时期的清华录取标准,“凡是国、英、算三门主科中有一科目考分在85分以上,一定录取……各科平均分数及格,合乎入大学标准,也能录取。

钱锺书那年,在录取的174名新生名单里排第57名,平均分肯定不低。再加之,虽然数学只有15分,但中文和英文成绩都是特优,也满足了有一科考分在85分以上的要求。

所以他被录取,是在情理之中。即使这样,对于严重偏科的同学,校长还是会特别“关照教育一下”,也就有了后来的故事——“当时校长罗家伦还特地召我至校长室谈话,蒙他特准而入学。我并向罗家伦弯腰鞠躬申谢”。

罗家伦

而在北大,确实有“数学为零分者一律不准录取”的规定。

当时胡适是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他所规定的文科新生入学考试的科目是:

英文成绩占40%,国文30%,史地20%,数学10%。 其中如有一门得了零分,其他各门无论考得多好,也不予录取。

张充和那年国文满分,英文和史地分数也及格,但数学得了零分。

胡适很欣赏其才华,但自己立下的规矩坚决不能改。就找了一个变通的方法,先录取为试读生,读完一年后,各科成绩都较好的话再转为正式生。

最终,张充和因为生病也没能读完北大,后来又开始打仗……

其他民国大家,像是臧克家说是当年国文成绩,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闻一多给了98分,数学0分,最后破格录取;也是扯,青岛大学的录取标准和清华大学差不多,同样没有规定不及格科目不予录取。

臧克家

所谓“破格录取”的毒鸡汤,真是误人子弟,总是让一根筋的孩子上当。

所以,文理偏科不是什么好事,天底下没有那么多伯乐,关键是你也未必是千里马呀。

而且,那时候学不好数学,真不能怪这些大师们不用功,而是数学真的很难。

话说当年张充和进了北大,旁听了几堂数学课,如闻天书。

考试前,家人给她准备了圆规、三角尺等工具,她说“没用”,是真没用,因为自己连题目都看不懂。

别笑。先给你们看一道1933年南开大学的高考数学题目。

搞错了吧?这是英语题。

不!

是数学题。

你可能不知道,民国当时很多数学教材是外文的。

根据民国学者的调查,1920年前全国270所中学、140所师范学校、30所实业学校、40所女子中学之中,采用中文教科书的比例为74%,采用外文教科书的比例为26%。

而大部分教数学的都是用外文教材。为啥?

一方面当时人们还是有“崇拜西文”的心理,觉得用原版英文教学显得更高深一点。另一方面,是中文出版的书质量实在太差。

著名历史学家何兆武是1930年代上的中学,他在《上学记》中回忆道:

我们的教科书几乎都是美国课本,中学也是,虽然有的是有翻译的,但实际上那些术语,像什么速度、加速度,数学里的无限大、无限小之类,都用英文。因为经常用,翻来覆去就那几个词,倒也不费劲。……比如数学,初中学几何的时候,课本是由三个作者合作的,因为他们名字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所以叫“三S几何”。高二的时候学大代数,用的是Fine的本子,叫“范氏大代数”,那也是美国的教科书,写得非常深,尤其是后面的部分,几乎是高等数学,而且编排得不好,系统性很差,忽然讲这个,忽然讲那个,不是很连贯。

所以,很多数学试卷用英语出题也就不出奇了。

而且没有选择题、填空题,都是解答题。没法蒙,懂就是懂,不懂就真的一个字都解不出来。

想想那些民国大师们考个位数,也就很好理解了吧。

一场考试不是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尺度,更不是决定人生成败的绝对标准,一点没错!

但是!

也别天真地幻想着“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拘一格降人才”,踏踏实实地学点东西,尊重知识,百利而无一害。

这个世界渴望天才的诞生,或许会为他改变规则,但99%不是你。

因为99%的人是平庸的人,而那1%的天才比你还要努力。

少年,醒醒吧。

真回到民国,你也未必能考上大学。

看一下当年中山大学的高考题目,自己能得几分。

国立北京大学 1936年国文卷

把下面的几条,各删改成最经济而无文法错误的文字。

季孙行父秃,晋却克眇,卫孙良夫跛,曹公子手偻。同时而聘于齐。齐使秃者御秃者,使眇者御眇者,使跛者御跛者,使偻者御偻者。(《谷梁传·成公元年》)

国立复旦大学 1946年数学卷

A、B 、C为共线之三定点,动点P 至A、B与B、C所张之角恒相等,试求P点之轨迹。

国立清华大学 1947年史地卷

一、下列诸人所代表的国际政策是什么?

威尔逊罗斯福杜鲁门斯大林丘吉尔华莱士

二、战国时主兼爱非攻者为( ),明王道辨义利者为( )。

三、两税制始于( ),一条鞭始于( ),保甲始于( )。

四、最先征服高卢者为罗马右将( )。

五、世界小麦输出最多之国家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