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你与世界的格格不入,正是你想要追求的自我?

1957年,44岁的法国作家阿贝尔.加缪获得了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在诺贝尔颁奖的演讲上这么说:

“一个尚且年轻的人,除了疑惑一无所有,他的作品尚未成型,并且习惯于在工作中孤独的生活,对各种示好也退避三舍,对于这样一个离群索居的人来说,突然被逮到,并抛置于这耀眼的聚光灯下,又怎么能不感到一种恐慌呢?”


他出生没多久,他的父亲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次战役中,头部中弹身亡。母亲带着他搬去阿尔及尔的贫民窟外祖母家生活。虽然物质匮乏,生活艰辛,但他并没有被苦难磨损对生活的热情。

相反,他在平庸的生活中,慢慢的体会了生活的真理。

这在他自己所发表的一些言论中得以体现:“我生于贫困,但在幸福的天空下,在大自然中,我与之感到一份融洽,而非敌意。我的生命因此并非始于痛苦,而是始于圆满。”

阿贝尔.加缪被称为是“荒谬哲学”的代表人物,在他的作品里,“荒诞”是被他强调的概念。加缪认为,人在面对艰难而机械的现实生存的时候,每天都要按照一个节奏和生活模式来生存,必然要产生出我为什么要这么生活,我为什么不能以其他方式生活的荒诞感。

这种思想,和他的创作动机是不谋而合的。而他的主要作品《局外人》中,将他对“荒诞”这一主题的诠释,得以完全的展示。

《局外人》是阿尔贝·加缪的代表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他在亲友的资助下完成了大学学业,专业是哲学,此时他已26岁。1942年,加缪出版了小说《局外人》,一举成名。

小说《局外人》讲述的是一个普普通通,平庸的年轻人:默尔索,因为一次失误糊里糊涂杀了人,被判处死刑的故事。

故事脉络简单,人物不多。但就这么一个“怪胎”似的人物,和一个简短却意蕴深远的故事,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于常人”的世界中的孤独,介于道德与法律之间的不解和迷惘。



一、他活的很随性,用现代的话说,是活的很佛性

“今天,妈妈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这是小说《局外人》开头第一句。一个离经叛道的人物和一个在他眼里荒诞与他格格不入的世界,由此展开。

故事分成了上下两部。上部讲的是默尔索自由的时候,那些让人无法理解的荒诞行为。在母亲葬礼上看起来就像一个局外人,甚至连母亲最后一眼也不愿意看。下部讲的便是他被捕入狱失去自由后,用冷峻的目光静观世人,在法庭上,面对审判自己的法官,他依然仿若一个看客一般。

他永远都像一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旁观者。



默尔索是一个“怪胎”,在故事里,他对待感情可以说是相当可笑。玛丽喜欢他,愿意和他结婚。他的态度是:爱不爱无关紧要,如果真要说那大概是不爱,但可以结婚。

对待事业也只是,尽可能的把活干完就好。老板让他去巴黎,他怎么样都行。甚至在玛丽表示想要和他同行,问他关于巴黎的印象,他回答:“鸽子很多,很脏,人的皮肤是白的。”

在故事里默尔索的每一句话,都是毫不掩饰的真实。然而就因为这种真实破坏了世界的规则,于是法官判定他:没有灵魂、没有人性、没有道德。

加缪的本意就是要展现一个这么荒诞不羁的人物吗,实则不然。默尔索的名言“我怎么都行”,看似冷漠对生活没有激情。但在默尔索看到马松和他的妻子在海边木屋中说说笑笑之时,他说“可能是第一次,我真正想到我要结婚了”。

所以在这一细节处,可以看出他还是想要追求生活中一些有意义的存在的。


二、他与世界的格格不入,是他对一切虚伪的沉默。

因为杀人而走向了审判台,在法庭上,一切都聚焦在他母亲去世那天的表现,却根本不涉及他杀人的起因和动机。所有的辩护,都抵不过人们认为的,他在母亲葬礼上出格的表现,他连一滴眼泪也没有。

他无力为自己辩解,他表现出的并非荒诞不羁,甚至可以说他异常的勇敢。当他愤怒的把神父推出牢房,大声的拒绝他所谓的“救赎”,他的身上有着英雄的壮烈光芒。

而他同时对生活也有一颗温暖及热情的心,当星光洒在他脸上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依然是幸福的”。

在面对死亡的最后,仍是他的不妥协,人们觉得他冷漠的无可救药,却不知他只是对无法改变的一切虚无,保持了沉默。

默尔索被判处了死刑,他将被斩首示众。

这无疑是一个悲剧,加缪在书的后记中这么写到:“默尔索不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而是一个可怜的、赤裸裸的人,他所热爱的,是如昼日般绝对的光明,甚至不为阴影留一点点余地。他不是没感觉的人,他的内心被一股坚韧不折而意蕴深厚的激情驱使,驱使他追求一种‘绝对’和‘真实’。”



加缪笔下的默尔索,就像生活中的我和你,或许都有感到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时候,别人把这种不同看成是异类,但这恰恰也是人性复杂与多元的存在。

默尔索的世界是孤独的,荒诞的,悲凉的。然而作者也在告诉我们不能丧失对世界的希望和信心。

在认清生活的本质后,仍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这无疑也是加缪创作这部作品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