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麦子,关中平原,对农田来说居全国之冠.天府之地。


从小生活在关中,吃小麦长大,原以为它就是个普通的农作物,最多也是创造了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面皮和锅盔的的传奇,没想到背后藏着的简直是“神奇”:因为小麦,春秋时的祖先发明了水车、水渠,推翻了“水往低处流”的千古论断;因为小麦,春秋时的祖先又发明了“铁质犁铧”,实现了“牛耕”,成为战国时最重要的“国力”;因为小麦,到了秦汉时祖先又发明了石磨、饼和干粮,有了干粮作军粮,秦始皇才一统六国,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因为小麦,秦汉时的祖先发明了风车、镰刀、连枷、簸箕和木锹;因为小麦,三国时的诸葛亮发明了“钐shàn子”。

有了石磨,出现了各种面食,在关中独霸一方。在秦汉时期,凡是面粉制作的食品统称“饼”,如烧饼、汤饼、蒸饼、笼饼;饼具有明显的优点:味道好,营养高,耐饥饿,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食品。有一种特殊的“饼”叫“糇”hóu,其实就是方便饼,便于携带,不易变质,易果腹,就是现在所说的“干粮”。秦军有“干粮”作军粮,南征北战,成为“虎狼之师”,建立起大一统的大秦帝国。可见,小麦是秦王朝的缔造者之一;没想到,长城和兵马俑的根基竟然就是这些看上去弱不禁风的禾本科植物。

首先是灌溉,人们发明了水车。水车的出现,是在春秋时期;从此,水往低处流的定论被人力推翻。秦国修建了最为庞大的郑国渠(引泾河流入渭北)。按《史记》记载,有了水利后,关中平原一亩地可产小麦250斤。其次是铁器和牛耕。没铁器前,人类处于“青铜时代”,但青铜器比较名贵,多用于礼器和贵族用品,仅有少量制作农具;农具的主要材料仍是粗陋的木头和石头。春秋时期,冶铁在中国出现;到了战国时期,铁器农具渐渐普及,牛耕成为可能(有了耐用的铁质犁铧)。《战国策》中说,秦国具有更强大的国力,第一就是“牛耕”。第三,石磨的发明。没石磨前,祖先直接煮熟吃,既难吃,也难消化;发明了石磨后,就有了面粉;从麦粒到面粉,其间的时间跨度上千年,因此,石磨是一项伟大的发明。

去,关中收割小麦主要是“镰刀”,即使是壮劳力,一天只能收割不到一亩。但是,据说,三国时的诸葛亮发明了一种古老的农具“钐shàn子”,它由竹筐、木架、大镰刀片、木把、手把和拉绳组成;如果用它收割小麦,与镰刀相比,速度要快上六七倍:一个壮劳力,一天轻轻松松收割5亩;可惜,这个“所向披靡的利器”失传了;有趣的是有人在关中合阳县发现了“钐子”的实物。据查,唐朝时就大力推广钐子。

在秦汉时,人们发明了“风车”。这是一种用人造的风将麦子和麦秕分开的农具,连李约瑟也点赞:是中国传向西方的“重要机械和技术发明”。“风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同期的发明还有连枷、簸箕和木锹。现在的关中,小麦产量已大幅度提升,“镰刀”已被“联合收割机”替代,连枷、簸箕和木锹也走入历史,辉煌不再;不变的是“农耕方式”,变化的是对国家举足轻重的影响,大汉、大唐也将随风飘逝。

在关中,有明代的古城墙,但你知道吗?古城墙的规模、形制和基础却是唐代的。那时,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胡商云集,天下精英无不百川归一;常住居民超过100万,加上流动人口以及驻军,这需要多少粮食啊!3.6万平方公里的关中平原,即使再“精耕细作”,也会力不从心。解决的办法就是“水网”,依托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疏通河道,实行漕运。到了宋代,亚热带南移,关中又成了寒冷干旱,水稻走了,梅子退了,竹子也不见了,中国的重心移出了关中平原,转向温暖广阔的南方,关中成为一片苍凉的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