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50w做天貓,不到一個月就虧完!網友:這樣玩100w也得虧完

由於實體行業日漸飽和,電商不斷崛起,很多人面臨倒閉危險。

於是很多老闆拿著實體賺取的收入轉身投入電商行業。

憑藉多年做生意的經驗想要在電商行業大顯身手。


然而開網店之前,理想很豐滿,開店之後現實很骨感,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

開店之前

認為買個店,把線下產品搬到線上去賣,坐等收錢。

開店之後

發現是一個無底洞,永遠填不滿。

做實體,有一個好地段就這個,轉讓費高不高無所謂。

而天貓不一樣,轉讓費跟類目有關係。

至於路段好不好,完全取決於往平臺投了多少錢。

一位實體老闆表示,自己花30w買了一個店,做了不到一個月時間,不僅沒賺錢,還賠進去20w。


這無疑是一個沉痛打擊。

都夢想開網店賺錢,然而夢想卻和現實出現了巨大的落差。

為什麼現在開網店會出現這種情況?

原因是新店前期流量有扶持,但並不是持續性的。

平臺需要根據店鋪的表現情況決定流量扶持的力度。

所以很多商家通過補單或者推廣提高數據,繼續獲得扶持。


這種操作本身是有難度的,畢竟流量被頭部玩家牢牢掌握。

開新店只有不斷投錢,才有機會和大賣家爭一下。

所以這樣玩100w也很難撐到最後。


然而有一位網友表示,年初買了一家店,不過操作的是無貨源模式。

50w買的店鋪,現在一個月營業額30w左右

善用兵者,避其鋒芒。

大賣家對流量具有掌控權,且掌握的都是精準流量。

既然平臺有精準流量,那麼對應的就會有不精準流量。

也就是沒有精確標籤,且跳失率高的用戶。

那麼這些用戶都被導入到哪裡去了呢?

答案就是動態評分低的店鋪。


說白了動態評分低的店鋪,就是為了過濾用戶,貼標籤用。

而那些剛起店的傳統店鋪,本身產品少,即使被導入泛粉,也很難獲得轉化。

無貨源模式正是利用了這一點。

首先無貨源店鋪,動態評分都是比較低的。

其次無貨源店鋪產品多,少則成百上千,高則上萬。

當這些泛粉被導入,即使跳失率再高,產品數量佔優情況下,大幾率會獲得轉化。


所以這也是無貨源的魅力所在。

既然無法獲取精準流量,只能通過泛粉先抬高轉化。

畢竟做電商都是奔著賺錢去的,等店鋪營業額做上去,再考慮做推廣,打造爆款!


農村包圍城市的戰術永遠不過時。

利用平臺這個特性,實現彎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