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内生死反转!疫情过后,共享汽车该何去何从?

这个春节,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都是非同寻常甚至是刻骨铭心的,如果说疫情防控的上半场在于武汉和湖北,而节后返工时,人口流入的一二线城市便成了重中之重。虽然,各地相继出台延迟返工返校和灵活办公政策,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按下了“暂停键”。

那么,上班族如何解决出行问题呢?

疫情防控期间,坐地铁、坐公交、拼车、骑车等难免会引起焦虑和心慌。有人说,只能靠私家车了,反正也不堵车。但没有私家车的朋友怎么办呢?多数人此时已将网约车、租车和共享汽车提上了规划日程。那我们今天就主要聊聊疫情之下的共享汽车现状。

疫情期间遇冷

工作一年的刘瑞(化名)有证无车,公共交通的拥挤密闭令人担忧,距离太远骑共享单车又不现实。

眼看复工时间临近,他思来想去,在疫情期间遭遇冷落的共享汽车,成为了最佳选择。

“复工潮”之下,这些统一车型颜色,带有鲜明logo的共享汽车,正在城市复苏的早晚高峰变得越发常见。

曾一度被唱衰的共享汽车行业似乎正在经历一个重要转折点。

距离刘瑞所住小区约一千米处,有一处停车场,近十辆不同品牌的共享汽车近年来进进出出。平常每逢周末,这些共享汽车很受欢迎,刘瑞很难看到这里有空余的共享汽车。

但一场疫情突如其来,让人们出行成忧。原本车水马龙的车道,变得空空荡荡。

于是,2020年初的这个冬季,刘瑞小区附近的停车场变得格外冷清,那些原本被来往人群共享的车辆,长时间车门紧闭,停留原地。

曾使用过长安出行的刘瑞,在2月4日收到了微信公众号的通知,他所处的重庆,长安出行共享汽车暂停车辆运营。

这只是一个缩影——多家共享汽车企业的出行租赁业务不得不直面“黑天鹅”,根据不同城市的防疫要求,部分共享汽车企业甚至暂停了部分地区的车辆运营。

这对于共享汽车行业无疑是一次重击。正快速兴起,初步完成市场教育的共享汽车行业原本正展现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此前,易观Analysys发布的《2019中国共享汽车平台创新白皮书》显示,共享出行季度活跃用户超过1.53亿,这一数据相当于私家车保有量的81%。以GoFun出行为代表的头部企业月度用户活跃数从153万增长至213万,实现近40%增长。

GoFun CEO谭奕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疫情对GoFun的冲击主要表现在用户基数,“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闹市区为例,娱乐性行业停业,闹市区人数屈指可数,人们没有出行的场景。数量上来讲,过去每天持续的高频次不存在了。”

一个残酷的现实背景是,目前全国共享汽车企业超过50家,但大多处于大规模投入期,成本高、落地难。2019年下半年以来,共享出行运营商倒闭或经营异常的消息频频传出,这一行业开始进入洗牌期。

转机从复工开始

寒冬渐过,各地的企业陆续复工,于是,共享汽车方面的需求一时激增,沉寂了许久的共享汽车企业们自然也反应迅速。

首汽集团旗下分时共享平台GoFun内部人士表示,公司的订单量增长非常明显。3月19日,凹凸租车分时租赁业务负责人表示,从3月开始,公司的分时租赁业务就开始出现明显提升,且用户的用车时间也有所延长。

而据江苏省镇江市某区委宣传部官方微博信息显示,环球车享镇江汽车租赁有限公司城市经理张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到3月16日为止,公司每天已有将近1000单,较疫情严重时期已经翻了好几倍,也比疫情未暴发时期翻了一倍。环球车享是一家以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为核心业务的公司,消费者可以按照需求以小时为单位随时取用其车辆。

“目前处在复工的旺盛期,用车的需求和频率肯定会增加,加上租车能够提供安全和私人的空间,和公共交通相比我们存在优势。”联动云内部人士认为,随着复工复产的范围扩大,接下来人们对租车的需求还将增加。

不过来自研究机构的数据表明,共享汽车市场将达到近2万亿元。此前,据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公司分析预测,2025年中国的分时租赁汽车将达到60万辆;未来中国共享出行将达到每天3700万人次,对应的市场容量高达每年3800亿元,潜在需求带来的关联市场容量有望达到1.8万亿元。

暂时的火爆难以成为支点

“最近有不少朋友在问,共享汽车会和生鲜电商一样,起死回生吗?”

陈权(化名)是广州一家投资管理机构的投资经理,他表示由于城市陆续复工,为避免交叉感染,许多企业都建议员工步行、骑行、自驾上班,致租车和共享汽车领域需求激增。

那么无法在租车应用上租到特惠车型的上班族,自然而然会想到共享汽车,然而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许多共享汽车品牌倒闭,市面上可选择的机构品牌,其实很有限,收费也不低。

对于普通的创业企业、团队而言,共享汽车就是“烧钱项目”,各城市大量共享汽车坟场是最好证明,“除了创业者之外,投资机构看到共享汽车的项目,也十分保守,一般不会投。”

即便目前企业复工,员工有共享汽车通勤的需求,那也仅仅是短期的需求,只要疫情影响渐渐消退,社会秩序逐步恢复,使用共享汽车出行、通勤的需求,就会下降“打回原形”。

“而且用户习惯过去优惠折扣的共享汽车收费,一旦发现用车成本太高了,就会立即放弃,即共享汽车本身的价值没有被认可。”通勤安全固然相当重要,但普通上班族,对于通勤方式的性价比也十分敏感。

有危必有机,有舆论认为,突如其来的疫情,令生鲜电商起死回生,盘活了在线教育和在线办公,应该也会让租车市场、共享汽车领域迎来发展的新机会,大量的企业争相入场。

但可惜的是,这种“机遇”非但不能让共享汽车领域稍微热闹些,而且连租车市场也只是特价车型好租一些。显然许多有通勤出行需求的用户“怀念”的,只是共享汽车曾经的“低价”,而非那些消失的共享汽车品牌。

短期内暴增的共享汽车需求到底是会持续,抑或是昙花一现,疫情结束后自会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