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伙周聪:跟着父亲一起种田

春分时的西山岭下,

乍暖还寒。

这两天的倒春寒,

让种粮大户周小林父子有些心急。

种谷芽长这么长了,家里是留不住的,只好借着雨歇立马把种谷撒下去。

3月30日上午,在新建区璜溪管理处留田村,种粮大户周小林和小儿子周聪驾着改造的稻种撒播机,正在稻田里撒种谷。周小林驾着旧插秧机,小儿子周聪则背着坐,扶着倒满稻种的斗子,父子俩配合默契。一亩来的水田,只要走上三、四个来回,就撒满了。

说起周聪,周小林还是有些自豪。

“小孩子从小就喜欢机械,又肯钻研,所以我规模种粮就有底气。”就拿这辆机械撒播机来说,就是周聪钻研的结果。他是用旧的机插秧机改装而成的,有了它,父子俩一天可以撒播100多亩稻田。

90后”、“农民”这两个关键词似乎是很难联系在一起的,但从小在农村长大的“90后”周聪却说:随着农业走向机械化、现代化,青年种田反而有很大优势。”在种谷撒播中,突然撒播机坏了,只见周聪不紧不慢,慢慢地观察线路,不一会儿,就修好了。

周聪今年30岁, 1990年11月出生。自父亲在村里承包大片农田以来,凭着对农机操作的熟练,他一直是父亲的好帮手。14岁初中毕业后,由于不想在家种田,周聪就跟着一名亲戚到镇上去学习维修机器,很快他就成了店里机器维修的技术骨干。看着父母承包这么多农田实在忙不过来,周聪就抽空回家帮父亲驾驶农机耕田、插秧或收割。

那时,与周聪同龄的年轻人大都选择去城市闯荡,没有一个愿意在家种田的,总觉得有点丢人。不过随着父母承包农田的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被评为全省种粮大户后,周聪才重新对种田燃起了兴趣。现在周聪和哥哥帮着父亲在家种田,不但不觉得丢人,反而觉得很体面。农忙时节,周聪还让自己的媳妇在家帮父母做饭,让父母专心投入农忙。

农业现代化需要懂技术、会创新的年轻人。说起今年的水稻种植规模,1600多亩的水稻规模种得过来么?周小林指了指周聪。周聪说:“只要机械好,就可以赶得上进度。”在一台改装的大型施肥机前,周聪接着说:“以前,我改装的小型施肥机,可以对付5台大型旋耕机。现在这台改装的大型施肥机,对付10台大型旋耕机没问题。”

为了提高种田效率,今年周聪还特地买了一台履带旋耕机,这机器速度快,打田平整,克服了大型旋耕机越轧田脚越深的缺点,很适合稻种撒播。除此之外,他还买了一台极飞多旋翼植保机,有了这台植保机,打药、撒播优质稻种就轻松多了。在家门口,周聪还高兴地介绍了他今年买的田埂机,有了田埂机,田埂的路就好走多了。

种田有效益,种田人也有尊严。这两年,周小林家通过规模种粮,不仅改变了家庭面貌,更主要的是赢得十里八乡村民的尊敬,这也更加坚定了周聪跟着父亲干的信心和决心。今年春耕,周聪提前跟公司请了假,一心一意跟着父亲种田。让周聪自豪的还有他的哥哥周标,周标比他大两岁,在上饶市鄱阳县城推销农药,因此家里栽插的水稻品种、农田打药等技术活,哥哥都包下来了。

“现在种田要讲科学,不能蛮干,怎么施肥、怎么用药、怎么用机械,年纪大些的人不会的,我和哥哥都会。只要我跟父亲用心去劳作,农村同样可以成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通过勤于钻研业务,说起种田的秘诀,现在周聪也说得一套一套的。 “其实种田也挺有乐趣的,你看!我和父亲各驾驶一辆大拖拉机就跟比赛一样,我开704的,父亲开554的,都是大拖拉机,但我开的拖拉机力气更大,水田相对容易打平。”

“今年1600余亩稻田,我计划分成5块管理,两个合作伙伴一人管一块;两个外甥一人管一块;剩下的一块,就交给周聪管理。他们五个人各显神通,年底来算账,谁管理得好,就奖励谁!”在田埂上,周小林笑呵呵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