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良种的选育的主要途径,人工杂交育种技术

板栗起源于我国,是我国最早驯化和栽培利用的果树之一。板栗抗旱,耐瘠薄,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显著,目前已成为燕山山区调整产业结构和脱贫致富的主要树种。

京东板栗产区栽培历史悠久,由于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实生繁殖,株间性状、群体质量参差不齐,农艺性状和特性广泛分离,不同栗树株间的产量、品质、坚果大小及抗逆性等经济性状良莠不齐,差异很大。品种鱼龙混杂,品质不一,产品缺乏典型一致性,商品性状差,单位面积产量低,经济效益低,没成形成地方特色,市场竞争力不强。板栗良种已经成为制约京东板栗商品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选育成熟期早、含糖量高、丰产和抗逆性强的炒食板栗新品种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京东板栗产区属炒食栗类型,板栗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全国的主产区之一。由于受异花授粉和独特自然环境条件影响,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干预,世代遗传变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自然变异类型,种质资源极为丰富,实生群体大,百年以上实生老栗树多,其中蕴藏着大量的优质、丰产、抗逆性强等珍稀类型。京东地区复杂多样的板栗种质资源,是进行实生选种工作的种质材料基础,为京东板栗生产良种化、产业化和商品化提供了可靠的种质资源。至今仍然还有许多隐藏在浩瀚的板栗实生林中,等待我们去挖掘。因此,应广泛开展板栗良种选育研究工作,

通过选优、鉴定、试验等实生选优途径,选育岀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的早熟及标粒型炒食优质板栗良种,是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极好方法,逐步实现板栗良种化。

板栗新品种选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板栗实生选种的程序需要经过初选(第1~2年)、复选(嫁接观察,第3~5年)、决选(生产比较试验,第6~10年)、大面积生产试验(第11~20年)等一系列的过程。一般都要经过:资源调查选择优树一优树无性系评比试验(后代测定)一留优弃劣,选择原种一良种繁育(大树高接、建立采穗圃、繁育苗木等)一生产性试验示范一新品种。通过优株营养系品质定向选育、主要性状跟踪检测及田间抗逆性鉴定等定向选育方法,可缩短选育周期、见效快。

1 确立选种目标

选种目标应根据不同板栗产区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确定。京东炒栗产区生产主要问题是产量低,栗实整齐度差;通过调查京东板栗产区市场需求,以板栗收购市场价格为依据,针对板栗成熟期集中、缺乏早熟和标粒型板栗品种的问题,制定选种标准,以高产、稳产、栗实整齐度高、优质为主,适当侧重坚果质量、结果习性和抗逆性。选择的优树要求产量高、品质好、耐贮藏,适应性强,容易推广。

板栗实生选种标准:

1.1丰产稳产

1)丰产性好:按照树冠冠幅乘积计算连续3年冠幅占地面积产果0.5kg/m²以上。树冠紧凑,树姿较开张。结果母枝基部芽体较大,短截后多数能抽岀壮枝结果,丰广、稳广性能好。

2)发枝力强:每个结果母枝抽生结果枝要2个以上。

3)结苞数量多,单苞含籽数量多:每果枝结苞2个以上,每苞平均含籽21粒以上,空苞率≤5%;球苞皮比较薄、刺稀而短,出实率≥45%;标粒所占的比例要大。

4)连续结果能力强:连续3年以上结果的母枝≥50%,大、小年现象不明显。

1.2品质优良

炒食型栗果单粒重8~12g(100~130粒/kg),果粒大小均匀,果型油亮美观,色泽艳丽,果面光亮少毛,商品性状好;肉质细腻,炒食糯质,果肉香甜适口,糯性强,品质佳;炒食时,涩皮易剥离;营养丰富,蛋白质、糖、脂肪以及氮、磷、钾、钙、铁含量高于其他板栗良种。干样品总糖含量占干重≥20%,淀粉≥40%,含脂肪≥3.5%。

1.3结果性好

早实丰产,隔年结果不明显。小树嫁接后第二年开始结果,第二年株产≥1.5kg,第三年株产≥3kg;6~8年进入盛果期,株产10kg以上。短截一年生壮枝或疏缩多年生枝,基部芽或隐芽能萌发,结实能力较强,并有部分枝条当年结果。改接的低产大树,当年就有大量枝结果,第二年全部结果;连续结果能力强,成花容易,雌花量大,雌、雄花序比例较小。结果早,丰产快。

1.4适应性强

抗逆性强,耐瘠薄,耐干旱,在土壤瘠薄、干旱、水涝、低温寒冷等恶劣条件下,比其他品种生长旺盛,正常结果;如果选微酸性至中性的背风向阳的肥沃土壤地块建栗园,更能发挥增产的作用。无明显的病虫为害,对栗大蚜、桃蛀螟、红蜘蛛、栗癭蜂、栗实象甲及栗疫病、小叶病、炭疽病、內腐病等病虫害表现较强的抗性。表现多抗良种,综合性状优良,适宜京东板栗产区广泛栽培。

1.5耐贮藏

栗果在普通室内利用混沙堆藏法,5个月后好果率保持在95%以上。在1~4°C低温下贮藏4个月后,保鲜率达95%以上,腐烂率不超过5%。

2 优树预选

通过广泛发动群众根据选种目标和标准报种,提出候选树;然后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实地考查优株,对候选树进行产量、品质、抗性等生物学性状进行核实,淘汰一些明显不符合要求的单株,将符合选种要求的有希望的板栗树作为预选优树。进一步观察和调查,测定其2~4年的平均产量和果实品质,选出较为优良的单株,填表登记,并向上一级主管部门报优。最好在8月下旬~9月上旬板栗果实充分成熟时预选优株,要求树冠冠幅面积产果达0Skg/id以上;春梢(尾枝)数不低于挂果枝条数,0%以上的春梢有花芽且分布均匀;果实感病率在3%以下,才能够入选初选优树。

3 优树初选

地方性鉴评初选。一般由省级选种主管部门直接或委托科研单位(或地市级主管部门)组织鉴评。主要内容包括产量、品质及其他优良性状。品质鉴评以品尝为主,评比采用记分法。包括外观(15分)、整齐度(15分)、肉质(25分)、甜度(30分)和香味(5分)等五项。综合树体在当地生长结果状况及历年产量和质量,进行预选单株基本植物学性状和主要经济性状的2~3年调查复核鉴定后,根据选种标准,将表现优异且稳定的植株,经过集体评议,确定为初选优系,进行编号;采取大树高接的方法,作为复选和多点试验的试验树,提早结果和鉴定。

4 优树复选

在初选的基础上建立良种复选圃。采其接穗引种到科研部门良种选育圃,进行主要农艺性状的系统研宄。一般选用同龄砧木进行嫁接,每一个品种不少于4株,要设有重复,宜用拉丁方阵排列,复选圃品种栗园周围设有保护行。从开始结果起,连续3年对植物学特征(树形、枝条、叶片、雄花序、栗苞、栗果)、生物学特性(发枝和结果习性、物候期)和经济性状,要有专人进行观察记录按照统一规定要求,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并连续2~3年测定栗果糖、淀粉、蛋白质、水分含量及淀粉糊化温度。在此基础上,确定复选入选品种。

5 优树决选

品种试验包括品种比较试验和适应性试验,尽量消除影响试验准确性的误差,反映品种在生产中的真实情况,必须对试验进行周密的设计、详细的观察研究和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鉴定结果。

为了使优良品种及时扩大推广区域,在进行比较试验的同时,可进行区域性中间试验。对经过复选的品种,分别在主产区内不同生态条件区域进行扩大试验,以进一步了解复选品种在较大面积内的性状表现和生态适应性,有条件的也可以跨大产区进行试验观察。区域性试验观察的内容,主要包括产量、果实品质、果实大小和均匀度、生物学特性及抗逆性等。

一般采用多点对比试验和生产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嫁接预选品种和产区主栽品种,建立对比试验园,采取行间对比,随机区组排列,多次重复。继续测定单株产果量及果实感病率,并取样进行果实质量性状指标的分析。结果后连续观察3~5年,优中选优。嫁接多点布置,通过不同立地条件下生产栽培,并以北方板栗主栽品种3113、燕奎、大板红和燕红等作对照比较试验。对每个无性系产量、品质、生长结果习性、抗性等性状,进行比较详细的观察和记载。通过优株营养系主要性状跟踪检测及田间抗逆性鉴定等定向选择方法,继续评价。在北方板栗主栽地区板栗果实充分成熟时,进行多点比较和生产区域性试验,对其植物学性状、生长结果习性、坚果性状、丰产性、适应性等方面进行研究与评价,必须表现丰产、稳产、优质、抗逆性强,优良农艺性状表现稳定。达到或超过对照品种的产量指标及低于对照品种的病虫害率的优树入围决选。

选育的良种应内膛枝结果多、果枝结蓬数多、连续结果能力强、出实率高、单位面积产量高,显著优于板栗对比品种;并且有显著的早实性状;品质优良,主要表现在果粒均匀,标粒占绝对多数,果型美观,籽粒饱满,色泽鲜艳,光泽度好,耐贮藏,易加工,味香甜糯俱佳,蛋白质、糖、淀粉含量高;抗病虫,对栗实象鼻虫、桃蛀螟、栗大蚜、红蜘蛛、栗瘻蜂、栗疫病、小叶病、内腐病等具有明显抗性,显著优于对照板栗品种,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综合评价树体的农艺性状表现,最终选育出符合选种目标的板栗新品种。

6 优树评定

要根据产量、果实质量性状及感病率对决选优树进行综合评定。再连同母株(原始候选树)、高接鉴定树和多点生产试验树的系统的调查材料,经过有关组织鉴赏评定,从初选的优树中选出突出优异的优树定为品种。

通过省级或省级以上以上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经鉴定批准并命名。按照规定程序及内容,填报良种认定申请资料,登记注册。经林木品种鉴定委员会通过后,在规定的刊物上向社会公布,成为一个无性系新品种,进行繁育推广。

7 繁育推广

对命名的品种,可迅速繁殖接穗在生产中推广。

1)嫁接繁殖:以3~5年生板栗实生苗为砧木进行幼树嫁接繁殖。

2)建立采穗圃:建立标准采穗圃,加以扩繁保存。

3)高接换优:采用多点多位高接技术,对优质新品种进行嫁接换种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