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鹏“邂逅”郭某鹏:他的出现终结了我坐地铁的轻松与美好


2020年3月28日,一则消息在微信里广泛转发,那就是郭某某被依法刑事拘留的公安机关通知。提起郭某某,大家都知道他指的是“郭某鹏”,这是一个在艰难困苦的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期间,整个郑州市甚至整个河南省的人们终将记住的名字,这个人的所做作为妇孺皆知,不必赘述。而对于我来说,这个叫“郭某鹏”的人更让我终生忘记,刻骨铭心。

因为,我叫郭鹏,他叫“郭某鹏”,不仅名字一字之差,更重要的是我曾经与他有过实在令人无法忘却的“邂逅”故事。

我的记忆力不太好,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天了,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一个下午,两三点的样子,我们督查组一行五人正乘车赶往新的督查地点。我们是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下的复工复产第一督查组,从2月26日起就一直奔走于郑东新区、中牟县的工厂、楼宇、工地之间,督促检查各企业复工复产情况。毕竟,国计民生,形势所逼,党和政府已经认识到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尽早尽快复工复产的重要意义。一二十天的相处,我们五个来自市不同局委的同伴们已经成为无话不谈的亲密战友、很好兄弟了。尽管我们不是身穿防护服、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白衣天使,是奔赴武汉的“逆行者”,但我们也算是另一批“逆行者”,在不少人还宅在家里躲避疫情的时候,我们却因职责所在,工作必需,不得不直面疫情,走进企业,来到一批批陌生人身边,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疫情防护等情况。每天的奔波,我们也不得不加强自我保护。每次进家门,我先把外衣全部脱下,挂到门口的衣架上,门和窗经常是开着的,以保持空气通畅,避免把“万一存在的病毒”带到家里。父母已经七十多岁,儿子也刚十岁,新闻上说老人和孩子都是易感从群——不得不防啊。进门后,我第一件事就是洗澡,一是解乏,也是想尽可能地把“可能存在的病毒”统统洗去。

当我们五个人在车上像平常一样高谈阔论、聊天侃山的时候,突然有同伴说微信里发了郑州市出现了一例新的确诊病例的消息,名字叫“郭某鹏”,有照片。后来又有了他的父母情况、家庭背景。刚开始我们还将信将疑,但看到这些信息,我们都不得不相信这样的事实了。我们纷纷谴责这个名叫“郭某鹏”的人的无知、无理和不应该。有同伴还掐指一算,当天是郑州市连续13天没有出现确诊病例的日子,他的出现,让全体郑州人的艰苦努力都前功尽弃、毁于一旦。有同伴还说,本想着疫情防控转好,学校能早日复学,能让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必再操心孩子的事。孩子不能上学,呆在家里,每天要给孩子做饭,给孩子钉钉打卡,督促孩子上网课、写作业,上交各种作业,更要苦口婆心的劝孩子少玩游戏,少看电视,这些“熊孩子”们早已让很多家长们不胜其烦,一边工作一边还要操心孩子,这样让的生活已经让不少家长力不从心、心力憔悴了。“郭某鹏”的出现,无疑会让看到复学曙光的社会形势一片黯淡。

再后来,微信里就有了郭某鹏在郑州的详细行踪。一看到这里,我和同伴们都吓了一跳,他的行踪跟我每天上下班的行踪非常相似。在郑期间,他有两天乘坐地铁五号线转一号线出行,下午乘地铁五号线转一号线回去。同伴们边看信息边给我开玩笑,说我会不会也成为密切接触者,我会不会被隔离,如果我被隔离的话,那么他们也要被隔离了,我可能会害了他们的。大家这么一说,我也担心起自己是否真的会被成为密切接触者,我马上认真细致的看了郭某鹏的行踪,逐字逐句的看,时间点一个一个的比对。

谢天谢地!真的好险!他的行踪和我的行踪只差20分钟!早上他7:30乘坐五号地铁转一号线,早上我是7:50乘地铁五号线转一号线。下午的行程我也比他也晚一些,我一般都是六点多乘车,七点多到家。这让我的心里稍稍平静了一些。没一会儿,我的高中同学微信群里,有同学开玩笑问,这个郭某鹏是不是我。我赶紧给大家解释,不是我,我也没有时间没有钱去出国看球赛。经过我的“认真研判”之后,我也半开玩笑,也“有意”的向大家汇报了我的“研判结果”,让大家放心。我还调侃说,如果我是密切接触者,我被隔离,大家都应该感谢我,因为大家也会被隔离14天,那大家就可以好好休息了,不必这么辛苦的督查、奔波了。可是大家纷纷反驳我:如果我是密切接触者,那隔离的人可是多了去了,我们每天去那么多企业检查,凡跟我接触的人都要被隔离了,那我也成为“毒王”,成为千古罪人了。车里笑声一片。

后来,在朋友圈里,面对友人们的质疑,我又留下了如下的打油诗:郭鹏郭某鹏,一字大不同,某鹏瞎胡弄,郭鹏沾骂名。第二天上午,我给同伴们开玩笑,我昨天接到公安局的电话通知,让我当天下午去接受配合调查,需要请假,居然有同伴也相信啦。

玩笑归玩笑。不过,这次与“郭某鹏”的“擦肩而过的邂逅”,让我着实感到后怕,如果当时乘的是同一趟地铁,如果我真的与他有近距离接触,那后果将会怎样?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也为了同伴们的健康,我都必须要开车上下班了。我当即“庄重”向大家表态,以后再也不坐地铁了,开车上下班。同伴们随声附和,戏谑地劝我,别再乘地铁上班了,安全第一,还是开车,别再省那一点油费了。

我在“郭某鹏”事件发生之前更多的是乘地铁上下班。从2月26日这一轮督查开始之时,我每天都要从位于华山路淮河路的家出发,赶往位于东区明理路邢庄北街的市检察院对面的停车场集合,然后和同伴们一起乘坐公务车去检查。督查开始前几天,我开车上下班,后来发现距离可是不近。从我家到集合地点,基本上算是东西沿陇海高架穿越了整个郑州市,单程近30公里,往返近60公里,天天如此,油费也是不少的。同时,乘地铁很方便,从桐淮站乘五号线转一号线到市体育中心站下就行了,不用操心开车,时间有保证,也能够省些油费。当时我也有些犹豫,乘地铁是否安全,政府也提倡开私家车出行,尽可能少乘坐公共交通。但地铁一直都在运营,也采取了防控措施,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政府不提倡坐地铁,是怕市民聚集,但现在很少有人出行,不会出现拥挤,乘地铁应该是安全的。

于是,从2月29日起我就乘地铁上下班。真正坐了地铁之后才知道,坐地铁是绝对安全的,本来乘坐的人很少,乘坐的人都要扫码、测体温、戴口罩。乘车时,大家都坐在车厢长椅的两头,中间几乎不坐人,这样还空了不少位子,可见人有多么的少;有些乘客有空位也不坐,坚持站着。地铁公司也采取了很多具体、可行的措施保证乘客的安全,五号线每趟列车行驶到经开中心广场站后总有消杀的师傅上车进行消杀,到下一个站下车。

从此,我就每天乘地铁上下班了。每天7:30,我从家出发,边锻炼身体边步行到桐淮站,7:50乘五号线出发,到郑州东站转一号线到市体育中心站下车,8:50或9:00前到达市检察院对面的停车场集合点。下午结束后,乘地铁回家,一般到家就是八点钟左右。我们的督查工作是这样的,我们不断地奔走于乡镇、街道办之间,不断出入各种各样的企业。我们周末也不休息,去中牟就8:50集合,在东区就9:00集合,雷打不动。有企业周末休息,我们就去查酒店、工地等不休息的企业,每天一般查10家左右的企业,最多的一天我们查了16家企业。这样的奔波这让我了解到了此前接触不到的企业情况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但确实让我们感觉有些疲惫,大家都想休息休息,但领导规定的督查企业不少于50%的工作量,让我们不能放松脚步。

对我来说,每天上下班在地铁上的一个小时却是很轻松、美好的,是一种很好的休息。在地铁上可以不必操心开车,看看小说,听听音乐,或者小睡一会儿。在地铁上,我刚开始不能静下心来看书,我就戴着口罩,声音较大的朗读起来,让自己慢慢沉浸其中。我的朗读对别人也不会有任何的影响,我读书时的嘴巴张合在口罩里面,大家看不见,我不会不好意思。我的声音大些,大家彼此距离很远,也不影响到他人,真是再好不起的看书方式。可没想到我的同姓的郭家人——郭某鹏,“终结”了我的这种惬意的休息和出行方式,也让我多费了不少油钱,浪费了不少本来可以读书、放松的时间。

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 “郭某鹏”不仅让我无法享受轻松的地铁出行,导致我后来开车上下班产生了不少波折。随着全市复工复产的全面推开,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开始上班(有些企业为了保证安全,鼓励员工开私家车而不乘坐公共交通上下班,并给员工发交通补贴)。路上的人和车也越来越多了,陇海高架上也几乎天天堵车,我路上的时间由刚开车时的30分钟左右,变到50分钟,最长的一次近80分钟。每次过了堵点后,都飞一般的赶时间、赶路程,卡着时间节到达集合点。我甚至因为堵车迟到了两次,让领导和同伴们在停车场等我,让我感觉十分愧对大家。最后一次迟到后,我考虑再三,早上7:00从家出发,7:30左右就到达了市检察院的集合地点,省时,省力,省油,于是我就没再迟到过,只是自己要早早起床了。早到集合地点的近一个半小时里,我在车上,看看书,听听音乐,等着大家9:00集合。

应该说这是我和郭某鹏的第一次“邂逅”。确切地说,只是精神意义上的“邂逅”而非实质意义上的“邂逅”。这样的“邂逅”实属意外,让我“躺着中枪”。可就是因为这一次的“邂逅”,让我们五个同伴再次警醒。

对于我们督查组的五个人来说,“郭某鹏们”还可能不知在何时、何地、在何种状态下与我们再次“邂逅”,潜在危险时刻都有,病毒传播防不胜防,我们必须加强自我防护。此后,我们在工作时,口罩坚持每半天换一次,每次检查完出厂区,每次上车前,一定要用免洗洗手液认真消毒。我们也再次看到了我们督查工作的重要意义,我们要督促相关部门和企业,从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出发,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保证企业员工安全。每天不少于两次的公共区域消杀,每天3-4次的餐厅、卫生间、电梯间消杀,每名员工每天坚持钉钉打卡,每名员工每天测温不少于两次,不少于两周的防疫物资储备量,认真执行分餐制要求,按照每个宿舍最多不能超过6个人、每人不少2.5平米的标准设置员工宿舍,等等,等等。这些标准我们早已谙熟于心,我们就是用我们的奔波、劝诫和督促,发现问题,协调解决问题,督促防疫安全,督促企业加快复工复产步伐,尽早恢复元气,为社会创造新的产品和价值。

在与乡镇、街道办工作人员打交道过程中,我们也充分理解他们的辛苦和不易,他们很多人从大年初二上班到现在一天也没有休息。他们冒着疫情风险,蹲卡点,做排查,风餐露宿,全天24小时工作在第一线。他们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劝导不配合人员,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共同构筑起社会防控的安全长城,让每一位公民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温暖。同时他们又不能丢掉督促和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的分内工作任务。所以我们在督查中,凡是能够立行立改、细枝末节的问题,我们都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只要把工作落实了,扣分不是主要目的。不过,“郭某鹏”事件的发生,再次给这些在一线防控的工作人员敲响了警钟,尽管辛苦劳累,但工作还是不能放松。提起“郭某鹏”,这些工作人员更多的是怒不可遏的愤慨和毫不掩饰的责斥。

与“郭某鹏”的这次“邂逅”也不是没有一点好处,他的事反倒成为了我的一件工作利器。之后,我在面对一些工作不到位、蛮不在乎的企业负责人时,就多一条十分有力的说服理由:要防止你这里出现第二个“郭某鹏”,你就要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假如“郭某鹏”出现在你这里,你还会这么不在乎吗?听到这样的提醒,对方就不再做任何解释,认真按要求积极整改。后来大家都知道,“郭某鹏”事件引发的后续追责很快就开始了,已经有“郭某鹏”的单位负责人、住所的社区及办事处负责人被处分,到现在整个追责还没有结束,要视“郭某鹏”事件的最终影响程度确定。

我们的督查工作没有因“郭某鹏”事件停止过。截止到3月20日,我们第一督查组跑遍了郑东新区、中牟县所辖的所有的24个乡镇、街道办,检查规模以上企业116 个(共127个),星级以上酒店46个,建筑工地25个,服务型企业14个。这些数字背后,我们的督查组一行五人辛劳和努力的见证。我不会忘记与我一起奋战的兄弟们,他是我们的好领导、好组长——王主任,我们的联络官——老于,我们的优秀司机——老崔,我们的踏实书记员——铁军,我则是我们的领航员——老郭同志。近一个月的相处,让我们产生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在后来分开的时候,我们相约常常联系,再次相见。

如果说以上是我与“郭某鹏”的第一次“邂逅”的话,那么后来在督查组再次整合后重新开始的新的督查,让我有了第二次与“郭某鹏邂逅”的机会。

3月22日,在整个疫情防控全面向好的情况下,督查组再次做出调整,把原来百余人的负责社会防控、卫生防疫、复工复产的20个督查组,裁撤为六个组(共24人),我也有幸再次被确定为新督查组成员。新的督查组重新做了分工,每组负责2-3个县市区,每三天调换一次。新的督查以有序放开防控措施、防止境外疫情输入、继续推进复工复产为重点,主要检查各县市区集中隔离点、医院、居家隔离、复工复产等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距离病毒更近了一步。在动员会上,有位领导专门强调了督查组成员的自身安全,进入医院、集中隔离点等重点区域一定要注意自我防护。

在有一次检查某区的集中隔离点的时,我突然在名单里看到了“郭某鹏”的名字。这让我一下子紧张起来,他怎么会在这里?他不是在市六院隔离治疗的吗?再细看才明白,这里隔离的是“郭某鹏”的三位密切接触者,台账上按规定要注明所接触的确诊者的名字。所以,就这样,我再次“邂逅”了“郭某鹏”。

没有什么可说的,只能默默地祝福三位密切接触者保重身体,保证健康,平静愉悦地过渡14天的隔离期。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这个隔离点严格按照武汉医院的防疫标准开展工作,医护人员也跟被隔离人员一样长期在隔离区,坚持生活和工作,不能外出,更不能回家。如果需要休息,在个人提出申请后,同样被再隔离14天后才能走出隔离点。真心为医护人员的辛苦付出感到不易!真心感谢他们的默默付出!

后来我们离开了这个隔离点,也结束了与“郭某鹏”的第二次短暂“邂逅”。

昨天,有段时间不被人提起的“郭某鹏”这个名字再次见诸新闻端,他开始被刑事拘留了。也就是说,他已经被成功治愈了。

我叫郭鹏,是疫情期间坚持在督查第一线的普通工作人员。他叫郭某鹏,是被郑州市乃至河南省人民万夫所指的“毒王”。名字一字之差,让我和他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些难以名状的联系。由于工作关系,让我与他有了两次精神上的“邂逅”。

对于我——郭鹏来说,保证个人安全,继续做好督查,尽职尽责。准确的说,我参与本次督查工作是从2月16日开始的,当时两个组,八个人,没有领导,我作为组长,带领第一组的四个人在两天时间里跑遍了八个县市区,督促当地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后来有领导带领,我认真做好所负责的工作。在以后的督查中,我也将服从安排,继续努力,不辱使命,直到全面胜利的那一天。

对于他——郭某鹏来说,我为他恢复健康感到高兴。接受法律的制裁也是必须的,毕竟他给社会带来了太多可怕的影响和损失,罚当其罪,于情于法都应如此。也希望与我名字有一字之差的“郭某鹏”,能够痛定思痛,勇于悔改,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责任心、有理性行为的人。

特殊时期,特殊的“邂逅”,机缘巧合,令我难忘!真心祝愿,我们的祖国,我们全人类,能够早日摆脱新冠病毒的阴霾,早日迎来健康安全、无拘无束的美好生活!

2020年3月29日 于家中